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1篇
教育   449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耍锣鼓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一。彭水耍锣鼓曲牌有单奏曲牌和套曲两类,乐器由盆鼓、马锣子、大锣与大钹四件乐器组成。耍锣鼓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是三峡地区及彭水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彭水民族民间体系中,具有独特价值和与众不同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2.
诸宫调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大型说唱艺术,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诸宫调的出现,对元杂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诸宫调在曲牌、演唱方式、故事题材、伴奏乐器等诸多方面都被元杂剧所吸收,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3.
本文分析了元杂剧“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特点。悲剧作品中穿插一些插科打诨、带有喜剧性的关目,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而“团圆之趣”的羼入,也成了元杂剧悲剧的普遍现象。喜剧多含有悲剧意蕴,引起人们“思考的笑”、“含泪的笑”。在处理某个单位时空里的细节时,元杂剧作家同样遵循着悲喜交乘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4.
水浒戏人物塑造的典型特征是明显地赋予梁山好汉以文人的气质和行为,即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这是元杂剧中特有的文学现象,折射出了元代社会状况、剧作家的审美偏好以及广大受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5.
徐继红 《收藏》2012,(21):76-77
这方瓷枕收藏在河北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枕上画面仙气十足:云雾缥缈之间,松崖洞府,宫门玄然;洞口二人,一道一童,师徒逸立,如有所语;居中一人,指鹿趋奔;画面左侧,林柯阴翳,山崖半掩,被指之鹿回首静立,怡然不惊。两宋《闽中实录》《方舆览胜》和《淳熙三山志》等对榴花洞(在闽县东山)都有以下记载:"唐永泰中,樵者蓝超遇白鹿,逐之,渡水,入石门,始极窄,忽豁然,有鸡、犬、人家。主翁谓之日:‘吾避秦人也,留卿可乎?’超云:‘欲与亲旧诀,乃来。’遂与榴花一枝而出,恍若梦中,既而寻之,不知所在。蔡公襄诗:‘洞里花开无定期,落红曾见逐泉飞。仙人应向青山口,管却春风不与归。’"由此而论,洞口逸立者应是  相似文献   
126.
张裔 《编辑之友》1998,(6):35-36
在古典戏曲流行的时代.其传播散布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演出,一是通过阅读。而尤以前者为主要形式。因为在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中能够直接阅读文学剧本的毕竟是少数.他们接受戏曲的途径主要就是观看演出。无论是元杂剧,还是明清传奇、昆曲.都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时期.拥有极其广泛的观众。同时,在戏曲演出过程中.艺人们运用自己的杜会经验,掺入丰富的思想感情,调动不同的艺术手段,对剧本进行再创作,也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的感染力。所以,在古典文学艺术的诸般形式中,尤以戏曲的感染教化作用虽为直接显著而广泛深入。  相似文献   
127.
上党梆子在其发展历史上曾同时包含昆、梆、黄、罗、卷五种主要声腔,且各有其独立剧目,但现下变成以板腔体为主导的剧种。这是在清朝板腔体风靡的大趋势下,受乐籍制度禁除影响导致的结果。本文即以上党梆子为例,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辨析及本体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8.
元代青楼女子渴望真情、渴望爱人与被爱,她们为极力成为一个"人",哪怕一个卑微的"人"而苦苦挣扎着。因此,青楼女子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使其人物形象折射出深刻而经久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9.
元杂剧中因剧情和反映生活之需要,保存了大量的民俗文化风情,这些民俗文化风俗的描写具有浓郁的历史感、民俗性、乡土性、两重性之特征,具体表现为亦古亦今、亦蒙亦汉、亦中亦外、亦雅亦俗的特点,呈现出元人在民俗风情上的包容性、承传性、变异性诸特色。从剧情之表现和发展的需要上看,元剧中的民俗文化的展示是附着在剧情和剧中人之上的,因而这种习俗的展现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正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生活习尚的描述和表现,才赋予戏剧深广时尚的艺术魅力,也为后人进一步了解中华民俗文化的承传延续乃至消亡留下了无比保贵而又生动鲜活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0.
儒家文化与元人贤孝剧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贤孝剧大量涌现 ,主要是由于儒家文化的滋养。这一作用又表现在题材、观念两方面。由于儒家对孝贤的提倡 ,从舜的时代到元代 ,积累了大量的贤孝题材 ;另一方面 ,贤孝观念的深入人心 ,也为贤孝剧的兴起作好了接受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