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教育   52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鉴真卒传>作为国家正史的传记具有公的官修性质,更能反映鉴真在奈良时代国家政治和佛教界中的活动实态和影响.在有关朝廷、皇室的公式记录方面,要比<唐大和上东征传>详尽.如果把<鉴真卒传>视为正史卒传而具有律令国家正史性格的话,那么<唐大和上东征传>就是私家版的鉴真传记.  相似文献   
72.
《新闻界》2013,(23):33-36
"陕军东征"是1990年代中国文学市场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但它本身并不是精心策划的商业性事件,而是文学传播方式的一次有效整合,具有文学传播的意义。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陕军东征"的长篇小说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契合了当时文学接受者的审美期待。"陕军东征"现象具有不可复制性。  相似文献   
73.
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针对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放弃台湾的错误意见,施琅上疏力主保留台湾,并屯兵镇守。施琅保台,主要是看重台湾的地缘战略价值,是为了加强海防,以保证清政府在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施琅300多年前提出的保台主张及其地缘战略眼光,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4.
国民革命时对陈炯明两次东征的胜利是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和统一的重要条件,为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奠定了基础。关于两次东征,教材笼统地表述为:“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在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支持下,全歼陈炯明叛军。”何端跃老师在《教材中有关国民革命时的东征问题之我见》一文中指出教材的这种表达“模糊、欠妥”.对此笔者表示赞同,认为关于两次东征这样笼统的表述确实不够准确。不过,关于这两次东征的组织机构、主力、支持配合的力量等问题,笔者有着和何老师不尽相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5.
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及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未能实现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征服,转而进攻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历史事件看似偶然,但在它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系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十字军队伍和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追求是军队转向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拜占廷帝国的衰弱则为转向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创造了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76.
生命的智慧     
<正>每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有过读书的经历,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一个作家而言,读书不仅是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工作的需要。每个人都会因为读书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77.
张鼎铭,字宴宾,国民党中将,1900年8月出生在芷江县罗旧镇庄上村.一生历经两次东征;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三任师管区司令,招训新兵,成绩突出.  相似文献   
78.
15世纪中叶以后,沙皇俄国势力东扩至松花江流域,严重侵犯了清王朝的疆域。顺治十四年(1657年),驻守宁古塔(今宁安)等处地方昂邦章京(大将军)沙尔虎达向清廷提出了建造战船,以东征沙俄维护边疆的建议,得到清王朝的批准。遂从北京、天津、河北、江南等地选调能工巧匠,集中在吉林属拉发渡口(今蛟河)建造战船;又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抽调素习水性的水手等,集中在宁古塔,准备东征抗击侵扰松花江流域的沙俄。本组史料选译自馆藏内阁满文秘本档,现予刊发。  相似文献   
79.
潘朔端将军     
文章较全面地叙述了潘朔端将军的生平事迹。他追求真理、献身革命,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大公无私、奋斗不息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将光照后人。  相似文献   
80.
第四次十字军占领伯罗奔尼撒地区后,新政权在当地推行了西欧式的封建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农业政策。这些政策部分地延续了拜占庭时期伯罗奔尼撒乡村社会的农业活动,但也对当地的土地分配、农业人口数量与社会身份、农业经营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适应封建制度下的生产、生活状况,并进一步发展了该地区在广阔的地中海贸易网络中的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