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2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中国古民居保护开发的现状以及社会各界对此所持的各种观点,明晰了古民居在保护工程中的是与非,并试图通过市场和政府的调控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72.
泉州古民居建筑俗称“皇宫起”、“汉宫体”,其建筑形制、风格、名称源自古代中原,一千多年来。泉州古民居建筑名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语言学,化学角度探究泉州古民居建筑化的源流变化与化意蕴。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3.
婺学,是以儒学思想为主的金华学术,其提倡经世致用,求真务实。受婺学文化影响,清中期金华古民居装饰形成较统一的范式,木雕的题材、风格、工艺等均与婺文化内涵相契合。金华古民居木雕装饰构图形式疏密结合,虚实结合;木雕装饰的造像程式飘逸灵动,大气精细;精神内质具有明确的儒学核心内涵,具备独特的精神构架。其装饰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地域特征明显、技法风格独特。清代中期金华古民居木雕装饰体现了鲜明的婺学文化特征,既注重装饰又注重实用,其内容主题包含着丰富的民间吉祥寓意,以表达理想与祝福,传达出独特的婺学文化意蕴,具有比较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4.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针对汉水上游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及其古村落的社会风俗文化进行研究,客观、真实地分析汉水上游古民居的人居环境、建筑形态,以及古民居聚落装饰艺术的基本特征,详细阐释了针对其进行变迁和现代改造的原因,针对汉水上游良好人居环境建设提出古民居规划和保护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以武夷山下梅村清代风格的古民居建筑为例,分析、介绍了邹氏大夫第建筑群精美的“三雕”艺术和邹氏大夫弟建筑群的典雅、宽敞宏伟的徽派建筑风格,显示出主人所蕴涵的审美和生态美内核。  相似文献   
76.
木材的选用和木雕工艺的运用对湘南古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木材的选用上,湘南地区的人们注重方便、经济和审美,主要选取当地产量大、本身材质好、符合百姓审美习惯的樟木、杉木和松木等树种。以当地的木材为材料,湘南地区发展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居木雕装饰,在制作工艺、雕刻形式、艺术特色方面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装饰内涵。  相似文献   
77.
古民居旅游热潮兴起的同时也出现了旅游开发破坏性建设问题,寻求古民居合理有效的开发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以福州市宏琳厝古民居为实证,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考证,总结古民居旅游开发价值,指出古民居旅游开发中低水准旧业态开发模式所带来的危害,提出旅游开发的转型和业态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78.
罗刚 《出版参考》2011,(4):51-52
徽州古牌坊,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它与徽州古民居、古祠堂一样,为徽州的历史文化书写下瑰丽又多彩的华采乐章。在徽州这片“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川谷崎岖,峰峦掩映”的独特地理聚落上,自元迄清,曾树立过千余座或木质、或砖质、或石质的古老牌坊,虽经五六百年风雨侵蚀,兵燹人祸,今天,仍有百余座矗立于徽州的山道、村口、田野之间,无愧于“中国牌坊城”的称誉。  相似文献   
79.
田丹 《南平师专学报》2014,(1):10-13,35
闽北古民居建筑肃穆质朴、英华内敛,其独特的审美风格深受闽学骨干--朱熹理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直接的是“文从道出”的装饰理念,“托物言辞”的造物手法和“气象浑成”的艺术理想。本文结合武夷山古民居的装饰、布局、色彩实例,分别对以上三方面影响进行了诠释,以探索闽北古民居这一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0.
《邢台学院学报》2014,(2):22-25
邢台市区西部太行山前古民居具有一定规模,大多为清朝中晚期和民国时期石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布局独具特色且有防卫设施,建筑坚固厚重、精致耐用;石木构件精雕细刻,图案较多,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门楣刻字极具教化和励志功能;民居内人员生产生活遵从特定的规则。太行山前古民居属传统农业社会太行山区和华北平原结合部古民居,具有较高历史人文和旅游开发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古民居已经破旧不堪,甚至露天漏雨,有的木雕已脱落残损。如果十年不维修保护,将彻底毁坏。针对古民居现状,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加强调研,制定保护规划,积极进行保护、开发,以形成邢台市"古城区历史文化观光游——太行山前区古民居乡村文化休闲游——太行山水自然风光游"连线成片旅游格局,弥补冬季旅游资源之不足,促进邢台市旅游和文化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