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54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夏燕 《教书育人》2014,(10):62-62
古诗文是中国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小学阶段是人记忆力最佳的时期,必须在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亲近名家名著,诵读千古美文,让经典文化润泽他们的心灵。在我们学校“诵经典诗文,润童稚心灵”这一特色目标的指引下,笔者和学生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沐浴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  相似文献   
992.
日常语文教学常常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形,一是被应试绑架,将充满人文色彩的语文教学肢解得七零八落,沾染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二是将考试的羁绊甩开,行走于仙山琼阁,如入无人之境。这两种做法皆有失偏颇,前者易失去语文的本味,后者又易将非语文的各等滋味混入语文中。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处理好考试评价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笔者以为,谋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明智之举。一、考试评价应体现日常教学  相似文献   
993.
正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所谓语文,即指语言的文学,所以一切与语言有关的都可以当作语文资源,而根据资源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1.社会资源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的社会中,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信息在传递着,而其中有着相当大的一部分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来利用。比如说最近发生的一些国家大事,涉及社会改革一类的都可以作为学生讨论的内容;还有如老人倒地扶不扶的一些事关社会道德问题的事件都能作为讨论的资源。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也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94.
今年暑假,我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教师培训活动,我在此次研修培训中聆听不少专家讲座,也看了精彩的名师课堂展示,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更新了教学理念,受益匪浅。运用我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思路,就一个案例谈一点关于古诗文教学中的个人感悟。流传千古的古诗、古词、古文由于其形式凝练、意向丰富而成为孩子们学习母语的基础路径。2011版课程标准对于  相似文献   
995.
<正>进入初三第二学期,伴随着模拟考和中考的日益临近,毕业班复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有的考试目标只有一个,努力提高每一个学生考试的得分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几乎所有的考试学科都加大了训练的强度,真是"题山卷海",作业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对于作业的疲劳感,继而是厌倦感,而这种感觉似乎在语文学科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业少做、漏做、乱做,个别学生甚至不做作业,任老师苦口婆心,疾言厉色,收效甚  相似文献   
996.
岳小伟 《教师》2008,(4):101-101
古诗文教学中存在两种常见的倾向:一是老师讲得过多过细,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中心思想到段落大意,从词类活用到句子翻译,无一不讲,而学生听则听矣,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但未必认真读过一遍课文。二是老师上课既不讲析又不点拨,让学生自己读,深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结果,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有的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我认为这两种倾向均走了极端路线。在十几年的古诗文教学中,我始终坚信:古诗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其次才是老师的帮助和点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总结了“古诗文四步阅读教学法”。其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997.
《山东教育》2008,(3):F0004
刘岳先生,号无寒斋主,1933年生,汉族,潍坊市人。刘先生幼从李树华学习书画、古诗文与青铜器、玉器、瓷器鉴赏;在临沂师范求学期间,受教于著名书画艺术家王小古先生,在山水、花鸟、书法,篆刻、书画史,书画理论与文史哲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得到过著名艺术家刘鲁生、张彦青的指教。  相似文献   
998.
"三秋"是古诗文中一个常见的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它在高中所选的古诗文中出现过不止一次,但是"三秋"所表示的时间又相对来说并不固定。要了解"三秋"的准确含义,首先,要清楚"三秋"的组成部分,它由数词"三"和名词"秋"组成。"秋"指"秋季",这没有争议,关键是数词"三"。古诗文中,"三",一般虚指,泛指多数,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这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再比如成语"三人成虎",意思是说谣言说的人多了,就让人信以为真了。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三秋"理解为"几个秋季",比如,柳永的"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就不能理解为"几个秋季的桂花"。因此,要弄清"三秋"的意  相似文献   
999.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进入课堂,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显示出它形象直观、归纳大量词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培育情感、训练审美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值得利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00.
吴新侠 《考试周刊》2011,(29):52-53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口眼相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坚定的人生信念和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影响他们的修身与治学,这就是所谓的"底子"。现今的人文教育常常提及的"一辈子"的概念,也许正是先人们在有意无意间落实了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