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徐瑾 《现代语文》2008,(6):14-15
一、京师同文馆的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清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些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西方的科技比枪炮厉害,油然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试图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于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京师同文馆登上了近代历史的舞台。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用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  相似文献   
32.
文祥是同治、光绪时期有名的宰相,为“同治中兴”事业和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过重要贡献。京师同文馆是在北京设立的学习外国文化、科学的学校。它从构思创建到经营发展,以至改革创新都凝聚了文祥的大量心血。在文祥的用心关注和积极推动下,京师同文馆最终成为当时引领中国教育潮流的新学校,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滥觞。  相似文献   
33.
早期的科学刊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西闻见录》 在早期教会刊物中,零散有些涉及科学常识,严格讲属于谈助的文字。到1872年8月才有由丁韪良主持的《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出版。丁韪良是同文馆总教习,当时同文馆已上轨道,他可以在同文馆教习中找到刊物的撰稿人;其中也有李善兰等中国教习;学生翻译实习中的有趣段落也可编入。但《中西闻见录》是署“京都施医院编”,——这是避免麻烦,医院是被认可的。  相似文献   
34.
如果要给这个古老帝国的开放历程,找到一个象征性起点的话,那么1862年是恰如其分的。这一年的6月11日,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包尔腾,踏进了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49号的总理衙门东院,开始了他给同文馆学生的第一堂英语课。  相似文献   
35.
同治元年(1862),清政府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同文馆,作为培养外语专门人才的学校,并先后设有英、法、俄、德、日五馆。同治五年开设西方天文算法课程,又设立化学馆、格致馆和医学馆。后广东等地开设同文馆或类似学校,其学生可以择优进京,参加相关考试,从而入仕。关于同文馆的史料,在清人宝鋆等纂辑的《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中多有记载,但该书成书于光绪六年(1880),所辑史料起止时间为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三年,于光绪朝并无记录。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题本、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取光绪朝同文馆的相关史料,主要内容包括同文馆教员及学生招聘接收情况、教员与学生考察考试以及奖惩情况等,以期对研究光绪朝同文馆的运行情况、同文馆教员与学生情况、清末教育等诸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6.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  相似文献   
37.
百鸟归巢     
浙江海宁李善兰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名的数学家,他在清朝末年曾任同文馆数学总教习,翻译与引进了许多国外优秀著作。直到现在,微积分与代数书上的许多专门名词,仍旧是他当年审定的。  相似文献   
38.
本文首先考查了京师同文馆翻译出版机构和职位的设置情况,统计了其翻译出版的主要书籍,进而分析了其翻译出版活动的主要特点,并总结归纳了此项活动所具有的重要贡献和意义。文章指出,对于京师同文馆进行的翻译出版活动,应给予其在近世中国翻译史和出版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39.
聂幼犁教授曾以2003年高考上海卷“京师同文馆”题为例,讨论了如何考查学生历史观的问题,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最要紧的是在“过程”中培育学生正确的史观(见《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年第2期)。培育科学的历史观,不仅是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之一,而且还集中体现了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下面也以“京师同文馆”题为例,探讨如何利用试题考查和培育学生的价值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40.
丁伟  刘海龙 《文教资料》2007,27(9):113-115
丁韪良立足中国国情,考虑现实社会实际的需要,在京师同文馆开始了中国英语教学本土化的尝试,这不仅体现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更体现在英语教学法的层面:他把西方盛行的语法翻译法与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遵循传统语文教学的控制、循环原则,使英语教学呈现出分阶段教学的特点。丁氏的这一做法对当今的外语教学仍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