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2080篇
科学研究   213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203篇
综合类   107篇
文化理论   89篇
信息传播   6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在北京海淀区育英学校小学部张雪敬老师结合“世界上的国家”(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利用图画书《村里来了马戏团》,以拓展学习的形式,给学生上了一堂以“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出德与社会课。  相似文献   
52.
周李俊 《职业技术》2006,(14):194-194
一、中部崛起面临的主要障碍分析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确实出现了一定的塌陷,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当前中部崛起面临的主要障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3.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邓小平同志集党中央的智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深思熟虑,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这一当今世界上的最大胆的、最开明的、富有远见的战略构想,是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尊重“香港、台湾、澳门的历史和实际”,考虑到“香港、台湾、澳门”各方和“大家都有利”,着眼于“维护世界和平”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54.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如何消除障碍,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邓小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那就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搁置争议,寻求共同利益,避免冲突;借鉴中国“一国两制“模式解决国际争端,即“一个世界,多种制度“,保持世界政治经济模式的多元化.这些理论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地解读并运用好这些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5.
张申府是与冯友兰、金岳霖等齐名的著名哲学家.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创始人之一,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入党介绍人.参与组建民主同盟,并任民盟中常委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无论作为学者还是作为政治活动家,张申府都是不该被历史遗忘的.  相似文献   
56.
57.
当今人类已经走入“地球村”时代,人类之间的交往已经关切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历史课教学不只是学史.鉴今,而且还要弘扬人类历史化与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理念,因此,历史课教学以和平化为主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8.
中国的和平崛起,将进一步展现中国作为爱好和平的大国力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建立更为公平的世界新秩序。  相似文献   
59.
“和平是佛教的根本宗旨”,“和平靠争取得来”,实现和平的前提与根本途径是净化人类,而净化人类的“方便”就是慈忍。“慈忍”,作为一种智慧,其立论的理论基石是“缘起论”,是佛教哲学智慧与儒家智慧的圆成;作为一种净化外在生存环境的“方便”,它强调“以人间为依业,慈济为方便”,是出世与入世的圆融;作为个人修养的根本手段,它强调“以智育德,以忍养情”,是戒、定、慧的合一。  相似文献   
60.
美国非虚构小说在上世纪中期的繁荣具有深厚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意识根源。科技创新在提升人类认识水平和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革新了作家的认知观念和创作思想。认识危机的弥漫,怀疑意识的扩散,使作家放弃了虚构、解释和说教的传统,代之以真实事件来表达主题。而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顾具有双重意义:不但可加深对美国这一重要的学现象的研究,而且给我们提供了洋为中用,以史为鉴的依据,有助于我们探讨国内目前纪实性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