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3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郭静 《大学生》2012,(20):72-73
此时此刻,我正坐在乡政府的办公楼里,刚刚完成手边数以千计的表格,抬起头,看看窗外蓝莹莹的天,风淡云轻。这里是南六环的北京,远离城市的车水马龙,宁静而安逸。父母送我到村头2012年7月2日,毕业十天后,作为大学生村官,我来这里正式入职,那是北京最热的时候,爸妈从山西老家赶来,执意要亲自送我下基层。清晨我们拖着行李赶到村里的时候,书记早已在村口候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四合院,简单干净,西边办公,东边就是我落脚  相似文献   
122.
1969年4月,著名编辑家叶至善去河南潢川团中央五七干校下放锻炼,历时近四年。其父著名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时为教育部副部长)仍留在北京,住东四八条一个四合院里,家里除了叶至善去干校外,叶老还有几个孙子和孙女都分别去东北和西北插队劳动。偌大的一个四合院,只留下叶老、叶至善爱人夏满子和小重孙女三人,还有一位女佣帮助料理家务。时叶老已七十五岁,在没有了自用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还要经常乘公共汽车去西单教育部参加学习和运动,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23.
贝蓓芝 《留学生》2012,(11):54-55
每次走进北京市东城区南河沿大街街口那座中西合璧的欧美同学会四合院,就会想起叔太公贝寿同留学欧洲,归国后从事建筑工程和开创建筑教育,以及他设计和建造欧美同学会会所的种种往事。  相似文献   
124.
王家大院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本文在多次考察、测绘红门堡,探访当地资深耆老、了解背景文化的基础上,从全局规划、四合院类型及院落空间三个层次对红门堡建筑空间艺术提出看法,旨在阐明传统民居环境中符合居住要求的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125.
老家的桃树     
我的老家只有六间矮小的瓦房.与两家邻居的房子紧贴在一起.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一样。大家白天劳动。晚上围坐在一起摆龙门阵,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26.
正本刊讯由北京市档案馆和首都博物馆共同策划、制作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大型展览,于7月7日上午在首都博物馆正式推出,北京市档案局(馆)党组书记陈乐人和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郝东晨出席了当天同时举行的展览讲座暨媒体见面会,并分别接受了多家媒体的现场采访。  相似文献   
127.
陈溥  陈晴 《北京档案》2012,(4):48-49
翠花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西南部,中国美术馆南侧.东西走向,东起王府井大街,西至东黄城根南街,全长322米,宽约5米.明朝属保大坊,清朝属镶白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11条.现属北京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管辖.胡同中规整的四合院很多,大宅门不少,住过不少有身份的人家.胡同中的九号院曾是张勋的一处宅子. 张勋复辟帝制的策源地 翠花胡同因为辫帅张勋当年在胡同内的9号院住过,在1917年张勋恢复帝制的历史丑剧中,又成为张勋的临时指挥部,因此这条胡同自然也就名震神州了.  相似文献   
128.
被誉为"新中国雏形"的华北人民政府,始于1948年9月,止于1949年10月,仅仅存在了13个月,便完成了历史使命。60多年来,那些散居在平山县王子、东冶及诸多村庄,沾满了青苔的青砖瓦房及剥落了泥皮的土坯墙四合院,仍在默默地感染着世人,讲述着那段不寻常的历史。1947年11月,我华北野战军攻克石门后,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已连成一片。我党不失时机地组织筹建,于1948年8月7日至19日,  相似文献   
129.
四合院     
滞留于屋檐的雨滴 提醒,晚秋时节,故人故事 撞开过几代家门的果实 满院都是 每一阵风劫掠梳齿一次 牛血漆成的柜子 可做头饰的鼠牙,一股老味儿  相似文献   
130.
Traditional courtyards are a familiar sight in Beijing, attracting thousands of wide-eyed tourists every year. The following is a brief guide to the noteworthy features of these historic h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