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饥饿是伴随人类生命和历史全过程的一种现象,也是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一个主题和意象.可惜的是,这个主题离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比较远.所以,当代作家宋学孟以饥饿年代为写作背景的<柳叶儿>入选初中课本让人眼前一亮.而这篇散文又被安排在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中,我以为编者实在是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22.
本文对长期以来不为学界所重的明代朱学家程敏政的心性之学作了较为系统的阐析 ,指出程氏虽非构建了严整体系的思想大家 ,但确实堪称为中国儒学史、尤其是理学史上由宋学而明学发展的重要过渡型人物。  相似文献   
23.
清代为汉学复兴时代,训诂、考据之学成为乾嘉时期学术的主流,宋学则处于被压制的地位。直到嘉道之际,汉学逐渐衰弱,宋学始有反弹之势。宋学代表人物方东树高举反汉大旗,对汉学家“舍理言礼”说进行了驳斥,对礼、理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考辨方氏礼学思想,不仅有助于了解其整体学术思想与脉络,亦可从中窥探当时汉宋之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4.
本文旨在收集日本中世有关宋本传承的史料,勾勒出现在还不甚明了的两宋刻本东渐之大致经纬。指出在两宋时期虽不时有一些宋本书籍被带入平安,但基本上都仅局限于宋商的贿赂礼品。宋本真正大规模进入日本乃晚至宋末元初的镰仓幕府时期,与著名的金泽文库之创建有着密切的关联。另外,本文还通过对这一时期东亚海域局势的分析,将幕府儒将北条实时派船到大陆购买大批宋书及金泽文库创建的时间落实到1258年到1266年之间。同时还指出,金泽文库乃是幕府之公家藏书机构,幕府之所以要引进大批宋书、大力推行宋学,乃是希望借此来建立起幕府政权在文化上的权威,与京都的皇家贵族分庭抗礼。这种通过引进中国新书籍新思想来对抗旧有文化势力的做法,此后亦被日本历代武家政权所袭用。  相似文献   
25.
赵彦卫倚重卦象、之卦等方法取象治易,对历代易家所津津乐道的卦气说持反对态度,斥河洛为荒诞不经之学;其重<左传>筮例筮法、<易传>固有之象的解易思维及偏考证辨订的扎实学风,与当时宋儒的玄虚之风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26.
江藩,字子屏,号郑堂,晚号节甫,江苏甘泉(今江苏扬州)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卒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自幼长于苏州,先后师从惠栋的两位弟子--余古农、江艮庭,“博问强记,无所不通,心贯群经,折衷两汉”,16岁即习作《尔雅正字》,后又承惠栋遗志,撰《周易述补》.清嘉庆年间,他发愿总结一代学术史,相继完成《国朝汉学师承记》并附《国朝经师经义目录》及《国朝宋学渊源录》。  相似文献   
27.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相似文献   
28.
本文主旨在探究学海堂与经今文学的关系,作者首先分析阮元创设学海堂的过程及其组织特色;其次,作者指出学海堂兼容汉学与宋学、古文与今文的学风,而此多元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也使广东成为清代经学的最前线。  相似文献   
29.
王记录 《红领巾》2004,(6):86-88
清代,汉学对史学有重要影响.汉学对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批评,导致了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的形成.经学上反对空言义理、主张训诂明而义理明,与史学上反对横生议论、主张史实真而是非见的观点在思维模式上是相同的.汉学治经的方法被运用到史学上,丰富了治史方法,使史家克服了以往依靠个人的学识主观先验地凭事理推测、鉴别史料方法的局限,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对于史学的客观化起了推动作用.在历史编纂学上,史家反对宋儒所重视的&lt;春秋&gt;笔法和正统论,也是受了汉学的影响,折射出宋清间史学由重阐发向重事实的转变.由于受汉学的影响,乾嘉时期的史家在解释历史发展时,已很少再执著于“天理“、“心性“这种纲常名分标准来评价历史事物.当然,汉学过分强调考证辨伪为“实“、分析评论为“虚“,也严重限制了史家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30.
宋明时期,宋学排斥谶纬,经学、纬学彻底分家;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发生转变,谶纬神话难有立足之地。谶纬之学显然大势已去,不过,宋明以降,民间对谶纬之术的研习不绝如缕、学者们也开始致力于谶纬文献的整理工作,这说明谶纬的思想效力仍存,非主流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潜在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