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5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648篇 |
科学研究 | 24篇 |
各国文化 | 3篇 |
体育 | 5篇 |
综合类 | 29篇 |
文化理论 | 9篇 |
信息传播 | 9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论如何加强档案馆服务的公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民主宪政的发展和公民对公共信息的客观现实需要,公民要求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意识日益加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公民信息权的保护,越来越多的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机关负有公开公共信息的义务。在这种国际大潮流和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形势下,作为政府历史信息的永久保管场所和现行文件的法定查阅场所,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由、平等的追求越来越迫切,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朝着民主自由等理想而努力.而民主自由等思想必须有一个可行的载体,这个载体对公民的自由、权利以及国家权力的规范等等要有一个制度上的要求,以保障它们的合理正当性,这样所作具体要求的载体即本文所谓的宪政.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现代民主法治思想的先行者,他的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政理论吸取了17、18世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法治思想,并从考试、监督权方面做出了重大改进,不仅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影响深远,而且也是中国人权法治观念的一次伟大启蒙。 相似文献
14.
杨艳茹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5):1-5
舶自西方的宪政,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各有不同。究其根源,是历史语境与价值观博弈的结果。深挖中国历史上宪政内涵的嬗变之因,才能深刻解读今天宪政实践的实质、路径、问题的解决,也才能为中国未来宪政的发展增添理论与实践价值;中国当下政制,是中国近代以来宪政运行最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最富理性的政治实践,它从宪法、宪政制度、路径选择、逻辑起点与焦点问题等多方入手,是渐进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宪政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军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
作为一种最成功的社会治理模式,宪政主义已经被全世界广泛模仿.但是种种原因导致了对其概念的混乱理解和有意歪曲,为了避免宪政主义的失败可能,并为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实现宪政主义提供有益的借鉴,必须寻找宪政主义的真正含义.目前对于宪政主义的定义多停留在要素论模式,这种定义方式是有其自身的缺陷的,不适于单独界定宪政主义,应当对要素论模式进行改良,引入方法论模式,不但强调构成要素,而且强调构成要素之间的构成方法--结构性约束.结构性约束将构成要素分为目的性要素和手段性要素,目的性要素始终都是核心,而手段性要素永远不能作为宪政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郎志恒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6)
作为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宪致意识对一个国家宪法的制定、实施,对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宪政制度的确立以全体公民宪政意识的普遍提高为前提,因此宪政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客忽视.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依然是我国的宪政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治社会,是指以市场经济作为其活动空间的自治自律的市民主体通过契约,理性缔结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应有权利和利益的一种社会形态,法治社会与非法治社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经济交往方式及其规范模式方面的差异。宪政国家是指为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免受政府及他人的侵蚀,通过并依据宪法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限制与规范的国家。法治社会是宪政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通过公法与私法适度渗透来实现良性互动,确立相辅相成的关系模式,正是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的互动构成了宪政。 相似文献
18.
段永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6):14-20
宪政是以良宪为依据,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充分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宪政建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30年来,宪政实践表明:制定一部良好的宪法并适时修改是推动宪政建设的基础,渐进展开、稳步推进是宪政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是宪政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顺应了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世界宪政发展新趋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符合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国情,因而应当成为新时期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宪政建设的条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宪政文化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与法治的分离"作为我国民主文化建设的瓶颈,同时,在我国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社会公众所扮演的"民主参与角色"起了巨大推动的作用,为此,特将"网络问政"引入我国宪政文化建设的历程,通过网络问政的规范化建设,实现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融合,最终达至宪政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