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13篇
科学研究   37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河风 《青海教育》2006,(7):8-10
人这一辈子,若下决心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可以无钱,可以无权;可以无产,可以无业;可以无不朽功勋,可以无惊人壮举,但不可以无为人的责任,无为人的尊严,不可以无羞耻感。孟子曾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意思就是说:人与禽兽的差别实际上并不很多,其距离也许仅一步之遥。稍一疏忽,就可能从人界堕入兽界。人之所以为人,不外乎明礼、知耻、要脸面的缘故。民间有俗语说得十分精辟到位:人不要脸鬼也怕。所以孟老夫子又云:知耻近乎勇。  相似文献   
82.
狗大概是世间和人最亲近的一种动物,也是最聪明的人类朋友之。了。黑子更是一条“极其聪明”的军犬,但非常不幸,我看到了关于黑子的一出悲剧,而导演这出悲剧的恰恰是深深爱着它的训导员们。这也就更显其悲了。  相似文献   
83.
历史记忆     
丁东 《东方文化》2003,(4):87-95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永远是人类思考的中心问题。而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便是对历史的记忆。因此,当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弥漫的时候,讨论历史记忆本身的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4.
爱与尊严     
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让别人丧失了尊严,其帮助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为我们在给予对方的同时,拿走的恰恰是他最需要的东西——自强的勇气。教师对学生的爱,当是人间大爱,为学生留有一块心灵的天空,为学生保留一份做人的尊严,关爱、宽容每一个学生,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相似文献   
85.
袁潇潇 《科教文汇》2007,(2X):155-155
长期以来,安乐死一直是医学界、人类学界、伦理界、法学界争论的主要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国家就开始了有对安乐死问题的法律思考和立法讨论。本文对英、美等国的立法思考和现状进行了比较,并对国内现状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86.
肖宝华 《教育探索》2011,(11):67-68
当教师面临师生冲突时,教师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教师要学会缓和气氛,主动与学生沟通:要树立儿童平等权利观,正确看待教师的权威,学会运用语言艺术来树立教师的威信和尊严.  相似文献   
87.
尊严的底色     
伊扎克.帕尔曼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他生于以色列,后移居美国。他4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导致终身残疾。少年时期,帕尔曼在纽约的朱丽叶学校学习,每个星期日,他部坐着轮椅去不远的滨河公园拉琴,换取生活费。有一个星期日下午,  相似文献   
88.
作家梁晓声在评价高考作文时说,当今中学生的作文"只有情调,没有情怀"。反观之,一些中学生的作文的确飘逸着一缕衣食无忧、自恋自怜的小资情调,而难见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那么,中学生的作文怎样才能少一些浅薄、多一份厚重呢?法宝只有一个:积淀。下面笔者通过品析一篇习作,来解  相似文献   
89.
书架     
《教育》2011,(22)
重寻教师尊严作者:茅卫东出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书评自我是起点也是终点殷国雄如今很多教育类图书充斥着这样的内容:矫情造作却演变成对学生和职业的爱,专横粗暴反常识竟成了管理妙招,学识浅薄缺乏思维水准的教学设计则被推为典范之作。然而,《重寻教师尊严》一书给笔者的感受则不同,阅读此书,不仅能  相似文献   
90.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师生、生生之间种种不平等的现象都"合理"地存在着,这是在以知识为本位的应试教育之下的合情产物,也是我国特定历史文化以及特定国情之下教育摸索的必经之路。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大众教育越来越为社会所倡导,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学生信心的培养,对学生潜力的开发,都要求我们的教育更需用"平等"的思想来改变以往不合理的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