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456篇
科学研究   134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75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15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聊斋志异》的众多故事里不乏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因此《聊斋志异》也被称为"孤愤之书"。同时作品也从考生的角度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作了全盘展现,凸显了作者对科举考试既痴迷又怨愤的复杂情感和心理体验。本文旨在通过作品分析梳理出众多考生的角色特质。  相似文献   
92.
在浓厚文化底蕴与教育氛围的长期熏染下,明清时期的昆山望族具有文化望族的特质。望族除了财势与声望之外,往往与科举有密切的关系。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明清昆山的望族成员多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不仅为当地乃至全国树立了科举兴业、品行端正的典范,而且著书立说、品鉴典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学术遗产。此外,其独特的个性气质、精神风貌往往备受世人推崇,成为后人垂范的楷模。  相似文献   
93.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德化尚贤的思想奠定了汉代察举及科举制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与入仕相结合的思想为科举制的形成确立了一种基本模式。科举考试主要是一种文学考试,与中国古代悠久的尚文传统有关。以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为观念、形式的科举制,对中国文人及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4.
从明朝末年到民国期间,莒南县大店庄氏家族以科举起家,崛起为问鼎一方的豪门世族。其家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视道德、尊师重教、结社讲学、兼习杂艺的鲜明教育特色,对家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家族精英,同时给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合作教育和素质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5.
废除科举是历史发展和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西方教育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传统学术的转型,使得新式知识分子得以形成。但也应看到,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打破权力垄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儒学的传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理性总结科举制度的功过是非,对今天的教育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6.
将废旧电感镇流式日光灯的主要部件镇流器、启辉器、灯管变“废”为“宝”,并利用这些电子元件制作一些物理教具,让废旧“日光灯”重见“光明”.  相似文献   
97.
<万国公报>是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的重要舆论阵地.传教士非常关注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及科举教育,他们批判科举考试内容的僵滞狭窄、空疏无用,提倡用实学来选拔人才.<万国公报>暴露了科举制度弊端,增强了变革科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98.
苏轼因嘉梧年问科举考试中的出色表现,得到欧阳修、韩琦等重臣的推崇与提携,以及仁宗、英宗的赏识,神宗、宣仁太后的重用,哲宗、徽宗的贬逐与弃用。在其四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苏轼历经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元桔更化、朔蜀洛党争、绍述新政、元裙党禁等一系列政治风波,苏轼身处其中,其命运与皇室对他的态度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99.
唐代出现大量与科举直接相关的诗歌即科举诗,它是反映唐代科举活动及其在此活动中心理的诗歌,其中及第抒怀诗主要抒发了士人及第时的心理感受。士人由于性格、文化背景、人生境遇等差异,在及第时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心态: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心存感激、感恩报德之意;清醒认识、平静对待之心;业成身退、归隐山林之念。  相似文献   
100.
北宋初、中期的百余年,是中国科举从唐代重诗赋向后世重经学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时期科举考试的面貌进行较为细致的描述,展示诗赋与策论在考试中地位置换的轨迹与内在原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科举制度,了解宋代文学、文化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