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747篇
科学研究   167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632篇
综合类   114篇
文化理论   25篇
信息传播   9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384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425篇
  2010年   406篇
  2009年   409篇
  2008年   546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430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十七年文学中,红色文学成为当时的主流。在很多作家在努力塑造英雄人物之时,也有一部分作家深入到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及内心变化,以一种在当时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社会问题,也充分地反映了“文学即人学”的特征。本文将对这类作品进行简略概括,并从题材的选择、手法的运用和问题的揭示三方面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2.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对比艺术已被广大的读者所公认,特别是中学师生在理解与欣赏这篇小说时,往往还对该文精彩对比作特别的归类分析.其中短衣帮的站着喝酒的"短衣"和"站"与长衫主顾慢慢的坐喝的"长衫"和"坐"的对比无疑易被大家关注,因为这组对比是分析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的要素之一.而平时"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中的"站"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时"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中的"坐"的对比分析与欣赏就容易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123.
<秀拉>是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的新起点.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十分引人注目,她们的生命轨迹隐含了莫氏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背景下黑人女性命运的深切思考和探索.从小说的表现手法来看,<秀拉>也基本上莫定了莫里森的创作风格.因此,对该小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莫氏的创作思想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24.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英汉语言表达的差距势必造成英汉翻译上的困难。但语言传译贵在等值传神而不应该受制于原文语言表达方式。文章拟探讨英汉翻译实践中运用正反、虚实、顺逆、直曲、增减、揉合等模糊翻译手法以实现跨文化语言内容的等值传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5.
《蜡烛》是新课程初中语文第八册选人的一篇新课文,作者为前苏联西蒙诺夫。当我读完这篇战地通讯之后.深深地沉浸其中,赞叹不已,爱不释手。这是一篇赞美诗般的锦绣文章,其艺术手法之高妙令人拍案叫绝,反复品味.香味绵长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6.
词是中国古代格律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体制有别于古体诗、近体诗、散曲和自由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词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诗体的独具的美学特质,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体貌类型和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27.
写章,除了让语言通顺流畅外,还应当让它含蓄生动一点。这样的语言才有“嚼头”(耐咀嚼),才会令人回味无穷。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相似文献   
128.
孙侃 《文化交流》2016,(2):42-44
正海峡文化同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交流中彼此加深了解的两岸文学。洛夫(1928—)是台湾著名诗人,被誉为"中国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洛夫自称"诗魔",既指创作手法新颖独特,也指对诗歌创作极度热爱,至今,已出版了37种诗集。龙彼德是位在浙江乃至全国颇具声望的诗人和评论家。他把洛夫当成诗学研究的对象,30年来孜孜不倦,结出  相似文献   
129.
根据<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题目,许多人便认定它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和曲解.通观全诗,从字里行间实在无法找到离别或者说惜别这样的感情意图.我认为,从诗歌看,他表达的其实是在追忆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甜蜜旧梦.  相似文献   
130.
吴杰 《新高考》2007,(11):18-19
一、现象2007年湖北卷第一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案:"两诗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