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诗坛可谓群星璀璨。外国列强接二连三的侵略,致使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古国面临亡国的危险,不甘心当亡国奴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奔走呼号,掀起一次又一次救亡图存的浪潮。  相似文献   
22.
王浪 《职教通讯》2011,(11):60-63
在民族危亡之时,维新派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领域提出了与他们的政治主张相适应的思想主张:开民智、图国强,舍旧学、兴西学,废科举、立学堂,形成了当时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在教育目的、内容和制度上无不体现出高度重视实学的思想和实践,奠定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的萌芽。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前二十年,中国的世界史教科书编纂处于草创时期,出现了一批早期的世界史教科书。此时的世界史教科书的编纂,以编译为主要的编纂形式,以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为编纂宗旨。对历史学的理论有初步的探讨,受日本的世界史教科书编纂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24.
王刘琦 《兰台世界》2012,(19):17-18
陈天华(1875—1905),原名显宿,字星台,又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荣乡人,清末著名的资产阶级宣传家、思想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忧心于国家兴亡。曾著书《猛回头》、《警世钟》等,痛陈种种民族危机,并提出了关于救亡图存的革命主张,为唤醒中华民族、宣传革命起了重要作用。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以死殉国,年仅31岁。  相似文献   
25.
孙永继 《历史学习》2001,(10):15-16
由于教材编写存在的缺陷及部分教师授课的疏忽,许多同学在学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章内容后,容易产生这样一种误解: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变法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才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革命活动。其实,面对甲午战争的惨败及战后“瓜分豆剖”的危难形势,资产阶级内部的两股政治力量,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救亡图存几乎同时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各自选定的救亡之路上奔走呼号。  相似文献   
26.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日本侵略军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蓄意破坏,我国高等学校为救亡图存,保存民族元气,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迁历程。在这场历时数年、涉及我国当时绝大部分高校的西迁运动中,浙江大学面对恶劣的环境,在竺可桢校长的卓越领导和西迁途中各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下,艰苦奋斗、求是创新,成为在艰难困苦中崛起的“东方剑桥”。  相似文献   
27.
红船     
有多少峥嵘的记忆 就有多少苦涩的泪滴 碧波荡漾的南湖 记载着一艘船的红色功绩  相似文献   
28.
中国近代教育学会承戊戌时期维新志士掀起国人创始近代学会的高潮而发轫,折射着晚清以降"救亡图存"的教育诉求,表征着新式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其专门化趋势。  相似文献   
2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和民族危机.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国人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种救亡图存的主张和方法.梁启超的伦理道德观就是在探索救亡的道路中形成的,其中既有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成分,又有西方伦理道德的色彩.梁启超在中西文化合璧中提炼出来的、超越前人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构建当今新型的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0.
《学苑教育》2019,(14):5-5
日前,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组织开展研究生少数民族骨干“石榴籽计划”实践活动。10个民族和18个不同院系的24名成员共赴山东省荣成市开展为期两天的学习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成员们增强了对党史、国情的了解。在刘公岛上,通过回顾甲午海战惨痛历史,大家深刻感受到在民族危难之时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决心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在郭永怀纪念馆、沈秀芹纪念馆、谷牧旧居,老一辈共产党人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在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道路上,是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为今日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