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49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教育   42164篇
科学研究   3275篇
各国文化   661篇
体育   1498篇
综合类   2142篇
文化理论   2033篇
信息传播   39223篇
  2024年   559篇
  2023年   2257篇
  2022年   2717篇
  2021年   2444篇
  2020年   1810篇
  2019年   1588篇
  2018年   1029篇
  2017年   1598篇
  2016年   2127篇
  2015年   3503篇
  2014年   7103篇
  2013年   5483篇
  2012年   6795篇
  2011年   8877篇
  2010年   7220篇
  2009年   5634篇
  2008年   6539篇
  2007年   4490篇
  2006年   3734篇
  2005年   3343篇
  2004年   2606篇
  2003年   2565篇
  2002年   2092篇
  2001年   1947篇
  2000年   1229篇
  1999年   447篇
  1998年   306篇
  1997年   238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德国慕尼黑继续教育学校模式(德国双元职业教育制度前身)是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为解决19世纪末20世纪初14岁左右青少年的人生与学业荒废问题而提出的,其具有将学徒教育、继续教育与公民教育密切结合和强迫性两大特征。该模式形成后很快被美国学人和一些社会团体引入美国。尽管美国民众对于该模式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在凯兴斯泰纳赴美演讲以及美国持有社会效率职业教育观人士的推动下,该模式很快就被美国许多州的立法和联邦立法所肯定。研究该教育模式在美传播的过程,可以发现教育传播发生的前提是教育模式能够契合现实需求,与此同时,任何教育模式的传播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任何教育模式的传播都需要进行适合接收国国情的改造。  相似文献   
997.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学术思想与其成人教育实践互为表里且相互成就。以威廉斯、霍加特、霍尔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者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主体性,提倡经由对经典文学文本和流行文化文本的反思性、研讨性阅读,培养大众的批判素养与具有辨识能力的同情之心,以提升其生存和生活能力,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理想与实践良好结合的传统一直在英国的成人教育文化中延续着。教育者自觉的反思与自为的革新、不忘成人教育的理想、切实激发文学阅读的育人功效是文化研究学派在成人教育和文学教育领域留下的可贵遗产。  相似文献   
998.
网络与新媒体平台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党史育人教育的普遍选择,其意义和作用正越来越受重视,但网络与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党史育人工作中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掌握网络与新媒体平台特性,分析问题,抓住机遇,发挥网络与新媒体在高职院校党史育人工作的作用并有所作为,有助于实现党史育人和网络与新媒体平台运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999.
张志华 《现代传播》2022,(10):56-64
以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的历史和现实为外因,以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中国经验为内因,探寻通过南南传播重构全球传播秩序的历史动能。研究指出,在世界体系结构性危机深重和中国探索发展道路转型的历史时刻,中国的对外传播亟须地缘和文化战略转型,即联合“全球南方”,以新的南南横向联结开展对外传播,以更好地锚定中国故事的内核、校准中国对外传播的代表性,以及守护中国对外传播的“初心”。本文以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整体性视野,超越方法论民族主义,提出以南南传播作为新的世界历史性条件下重构全球传播秩序的中国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吴梅红 《现代传播》2022,(10):79-87
以跨国性和多元文化融合为特征的国际组织,由空间置换带来文化迁移。借由中国籍员工作为译转媒介,将组织文化进行本土化再编码的同时,使中国文化得以参与国际组织的文化符码重构。阈限性描述了国际组织文化译转空间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文化协商的张力,赋予译转者双向他者视角。文化翻译作为阈限空间的一种解构和阐释策略,使文化的同质性翻译和异质性翻译并举,使得国际组织既能保持多元文化共荣,又能彰显某一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彼此文化的超越。中国籍员工的文化译转需从个体无意识的文化自觉向群体有意识的文化表意转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应面向文化智能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