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41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6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01.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其九)[唐]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朱熹说:"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个韵。"杜甫自己也说:"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大概到了晚年,随着"诗境渐熟",信笔写去,即是好诗。《绝句漫兴九首》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  相似文献   
102.
郑鹏 《双语学习》2007,(5M):24-24,26
本文针对春晚语言类节目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指出其对年度流行语、对地域方言、对地方艺术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03.
央视春晚具有强烈的文化仪式属性。任何仪式都需要某种模式作为承载物,但春晚模式由于长期缺乏创新而堕入模式化的窠臼。其创新的出路主要在于高扬内容为王的理念,在创新的根本层面——内容创新上进行实质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4.
张培琼 《今传媒》2016,(1):116-117
本文从"春晚"所呈现出的年俗文化角度入手,通过对"春晚"的来源及发展历程、新年俗文化的特点、"春晚"所具有的"新年俗"文化品格及观众对其文化心理解读的综述和深入分析,探讨了"春晚"在当代"新年俗"文化构建中的意义,并指出近年"春晚"存在的问题,对"春晚"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5.
罗娜 《东南传播》2018,(4):132-135
作为重要的电视媒介仪式,央视春晚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国家责任,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中国元素也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功能,通过饱含中国元素的表达,春晚在全国观众以及全球华人群体之间形成重要的情感纽带.具体而言,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包括具象的中国元素和抽象的中国元素,它们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文化认同以及情感凝聚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6.
春晚是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神圣文化仪式。然而近年来,以调侃、戏谑、恶搞为主要形式的春晚吐槽风靡网络,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现象。本文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认为吐槽是春晚要求公众参与的仪式性质与其电视载体单向传输的媒介属性之间存在矛盾,并寻求某种补偿机制的产物。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补偿机制表现为两种作用路径:现场观众补偿电视观众,仪式扩大补偿所有受众,并导向狂欢化的大众展演。春晚吐槽的实质是大众对正统文化的"抬杠"和社会情绪的宣泄,背后隐藏着新的仪式秩序和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07.
李佳 《新闻战线》2022,(4):19-22
2022北京台春晚聚焦百姓喜闻乐见的热点话题,搭配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尽显传统文化之磅礴浩荡,更兼新时代新气象之蔚然大观,有对历史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更充满对新一年的希冀与热诚,将春晚所需的情绪和氛围传递到位,从而实现与普通观众情感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08.
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分析2022福建春晚的传播特点:从通过多平台直播、短视频分发实现“云同框”,到与“Z世代”建立共同话语体系,再到聚焦福建地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直至产生受众“群体团结感、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维护群体正义的道德感”四个结果,从而构成整个“互动仪式链”的完整模型,由此探讨在融媒体时代大型综艺节目的跨屏传播构建策略,以期实现传统媒体平台的突围与拓展。  相似文献   
109.
《春天的旋律》是一台连续15年成功举办的跨国春节晚会,也是广西的重要外宣品牌。南宁充分发挥与东盟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的得天独厚条件,以跨国春节晚会为桥梁,搭起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平台,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创新性地起到了“民间外交”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春晚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仪式,《2022川渝春节联欢晚会》成功地将观众观看晚会的“行为聚集”深化成了内在的“精神勾连”。用影像化、艺术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用心立意、创造新意、饱含情意,充分诠释了“生活是美的”命题,展现了节庆之美、民俗之美、生活之美,更是传递出巴蜀文化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传承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