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47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120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51.
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了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想到战争平息,人民生活即将安定,他的心情特别好,于是写下了《绝句四首》这组即景小诗。尤其是《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更是洋溢着作者压抑已久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的快感。  相似文献   
52.
2012年3月,杜甫在网络爆红(本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相似文献   
53.
鸟有鸟语,虫有虫鸣,花开花谢,各有不同。百灵的嗓子固然婉转清脆,但丛中小莺的歌声也让人为之心动;牡丹固然娇艳,但荷花也有它的清丽。世界虽大,芸芸众生,我们却永远也找不出第二个自己。也许你平凡无奇,  相似文献   
54.
李、杜梁宋之游实为宋州之游,并不包括汴州。《新唐书·杜甫传》关于杜甫“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的记载不可信。  相似文献   
55.
文廷式生当晚清动荡的时代,一生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诗歌作品感世伤时、忧危念乱,与国运民生密切相关,真有少陵"诗史"之品格。无论从思想艺术方面来讲,还是从兴发感动的作用来讲,文诗都传达出一份深挚的志意和理念,给人以强大的感发力量,同时在模拟化用杜诗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种转益多师、不拘一格的姿态,这与杜甫论诗主张及其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志意和理念暗相契合。  相似文献   
56.
杜甫在楼阁诗中,采用虚实结合、情景相融的手法,塑造了孤高偏寒、超脱飞扬和高边清新的三种高楼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普泛关怀,对尘世苦难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57.
杜甫的求仕经历是极其艰辛的,先后长达二十多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次求仕之苦涩、长安求仕之屈辱、战乱入仕之忘我。他的求仕动力主要源自三个方面:重振家声的家族责任,"不仕无义"的儒学信条,"再使风俗淳"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8.
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内容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用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一幅春天的画,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一幅动  相似文献   
59.
认知诗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认知的关系,重在从心理认知过程和规律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认知诗学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本、语境、环境描写作用和文本传达的知识与信仰。本文从认知诗学视角下,对杜甫诗歌进行图形/背景分析。杜甫将普通的图形与普通的背景有机结合,诗歌中贴切的形容词与适宜的动词的使用,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图形/背景的结合使诗歌中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真实感受到唐朝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运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杜甫诗歌,能更好地帮助读者体会杜甫本人崇高的人格和充沛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0.
杜甫一生辗转漂泊、居无定所,但在他的意识深处,长安是他文化认同的中心,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实现理想的寄托地。他即使避乱西南,远离京城时也时刻以天下苍生为念,身居夔州,心系长安,对北方的战事和民生疾苦,难以忘怀,因此他把寓居夔州的生活看作是对家园的游离,始终渴望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