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68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栗子 《文化交流》2014,(1):12-15
2013年12月4日,浙江歌舞剧院用舞蹈的语言首次将书圣王羲之的一生搬上了舞台。当晚,杭州大剧院星光璀璨,热情的观众竞相见证“舞剧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大型原创舞剧《王羲之》。  相似文献   
432.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项目开发的意义、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项目开发路径和方法;通过普宁英歌健身项目开发的实践,印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项目开发的可行性与开发路径切实可行,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径。同时提出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项目开发,列入全民健身计划;在地方性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项目开发理论研究和标准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433.
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了歌舞等许许多多艺术形式。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制时代,歌舞又有了明显的进步,先秦时期的歌舞应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源头。从表演艺术上看,歌和舞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灵魂,没有歌舞,也就没有中国的古代戏剧,歌舞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434.
笔者对西藏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歌舞囊玛、堆谐在高校中的传承历史进行梳理,两种歌舞从民族器乐、声乐等教学发展到今天成为歌、舞、乐整体性实践课程,其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创期、形成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其传承特点为:从单一传承走向多元;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附属地位走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35.
音乐圈舞是白马藏族祭祀、娱乐、庆典中的一种古老歌舞形式,其依托火民俗活动与火圈舞歌舞共同构成了白马藏族独特的圈舞文化体系,至今保留着氐羌民族圈舞最为古老的文化遗迹。随着时代发展,白马藏族音乐圈舞从表演形式、圈舞形制、歌曲数量、舞蹈动作、文化功能等多方面不可逆转地出现了流变。研究对白马藏族音乐圈舞的传统类型、艺术形态以及流变轨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36.
运用旅游影响感知理论,以云南民族村佤族寨和沧源县翁丁村的歌舞演员为调查对象,得到两个关于佤族歌舞变化感知情况的样本。通过对两个样本的横向比较,分析佤族歌舞在两地的不同发展趋势。在进一步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先天基因、传承方式、开发形式、演员参与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两地佤族歌舞发生不同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7.
壮族歌舞丰富多彩,对于山歌和舞蹈,有不少的文艺工作者已经分别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不再单纯地从"歌"或者"舞"的角度去研究,而是从歌舞结合的角度综合地探析其源流、种类以及音乐特征等,进而了解壮族民间歌舞文化。  相似文献   
438.
莫里斯·布洛赫提出仪式的言语行为(包括仪式歌舞)的意义可分为命题力和施事力,言语行为越是形式化其命题力越弱,反之施事力越强。布洛赫提出了仪式研究领域的一条进路,认为仪式中的言语行为不是通过描述、表达或传达思想来进行交流,而是实际上做了某个行动。但学界对仪式具体“做了”什么以及言语内容的重要性却有不同的看法。以滇中南华县田村彝族“阿苏者跳歌”为例,从阿苏者跳歌在仪式展演和非仪式展演之间的对比入手,发现“阿苏者跳歌”的展演语境、展演内容及其形式之间是互构的,共同决定了其“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