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68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现代文学“向左转”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而民俗叙事始终主动参与并推动此进程。丁玲是其中转得顺利成功的典型作家。在文学书写的过程中,丁玲始终以女性的视角,采撷婚姻民俗参与作品叙事,赋予作品以生活质感和历史厚重感,为我们总结现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婚姻民俗参与范式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2.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三峡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既有巴、楚文化的遗存遗物,也有反映巴、楚、越民族文化关系的遗存遗物。这些考古成果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资料,对研究古代三峡地区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过程表明,考古学与民族学、民俗学之间既相互渗透、又互为补充,三者相结合是研究民族民俗文物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经济出现新的景观,然而由此引起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也无疑给我国民俗学学科建设造成一定的干扰。作为民俗学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强化民俗学本土化观念,抢救民族民间活态文化,重视本学科的应用研究,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04.
元杂剧《桃花女》在元杂剧研究方面并非是一篇颇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其内容、语言及其风格方面与其他元杂剧相比并没有更多创新。但是,作为一篇反映当时风俗的民俗文化作品而言,却具有其他作品所无法取代的研究价值,它填补了正史的一些空白之处,特别是在元代的婚俗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从这一角度入手,不仅能发掘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蕴含,还能为元杂剧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比较全面地回顾了作者自己民间文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发展的轨迹,其中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如重视广泛发动民间歌手、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然后精选成绩,继而作学术研究,也总结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如要结合实际,作全方位系统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6.
高校民俗学教学中关于民俗具体事项的分类方式是一个直接关乎民俗学教育中明确研究对象的重要问题,当前高校民俗学教育中依据本学科现有研究成果对民俗事项有着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等几种分类方式。对这些具体的分类方式予以总结为高校民俗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总结时至今日出现在民俗学界中的一些主流分类方式,结合自身认识对这些分类方式进行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7.
当前社会转型对民俗事项产生重大冲击,民俗学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以广西H学校民俗学课程教学为例,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脱离、师资及科研力量不足、课堂主体被动等问题。依据民俗学学科特点,尝试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及专业背景、教师队伍的专业训练、适当转变课堂教学主体角色、挖掘地方特色,引入科研成果四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8.
民俗旅游是社会热点,也是学界显学。民俗旅游研究火爆,旅游民俗研究稀少是其现状,建立旅游民俗学的学科框架迫在眉睫。旅游民俗学是以民俗学的视角对于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进行科学研究、对于民俗旅游产业和旅游民俗文化事业开展社会服务的一门科学。旅游民俗学有着四个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一是可用于旅游的民俗资源及其转化研究,二是对于民俗旅游的经济研究与服务,三是对于旅游者与从业者的研究与服务,四是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传承及其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民俗学首先需要更新自我对于民俗的解释,才可能为民俗旅游产业提供服务。民俗的核心属性是构建认同,叙事是民俗的存在形式,通过民俗叙事拓展民俗旅游研究的空间,是民俗学家的独特优势。以语言叙事、仪式表演行为叙事和景观叙事为一体的民俗大叙事观,是旅游民俗学的研究入口。大叙事学说,民俗认同学说,可以此为基础构建旅游民俗学研究的话语系统。民俗表演的观赏性与民俗景观的观赏性,都是民俗叙事的再生产的重要内容。把民俗叙事研究定位为旅游民俗学的学科基础和前提,是因为民俗旅游不能离开民俗叙事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9.
刘魁立先生作为早期中国民俗学界少有的具有留苏背景、精通俄语并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在中国民俗学教学与课程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黑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授课、演讲、招收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到民俗学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工作中来,开设了包括"中国民间文学""民间叙事学""欧洲民俗学史"等在内的多门课程。以今为界,刘魁立先生20年前的学术思想及相关成果集中收录在《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中。由点及面,梳理该论集的相关学术脉络,对于更为全面的把握当前民俗学教学与课程现状、制订更为合理的民俗学人才培养方案,多有良益。  相似文献   
110.
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中出现了大量的媒妁群像,她们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些媒妁群像是在中国传统民俗的发展流程中演变而来的,大致可分为官媒和私媒两类。她们不但具有传统民俗中媒人自身的特点,同时也沾染了明代商品社会特殊的烙印。试从中国传统民俗媒妁现象的历史流变中,来探讨《金瓶梅》中出现的各类媒妁形像以及所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