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2篇
科学研究   7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7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如今人们的法律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然而真要打官司难免遇到很多难题。为贴近百姓,服务受众,2003年10月1日,借华夏之声全面改版之机,中央台在深圳推出了一档法律援助类节目《律师在线》,该节目以“传播社会呼声,反映民情民意,普及法律知识,是非众人点评”为节目宗旨,由主持人与嘉宾律师共同讲解案例,普及法律常识和解答听众生活中的法律疑问。  相似文献   
102.
民情通道》曾是邵阳人民广播电台一档红红火火的热线直播节目,也是该台的一档品牌节目。然而在异常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它的声音却越来越弱,处于时断时续的播出状态。为改变这种状况,让老品牌焕发新姿,邵阳市广播电视局经过严密的市场论证,走出了一条颇见成效的新路。请看——  相似文献   
103.
蒋颖 《新闻界》2004,(6):15-16
什么是社会新闻,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至今业界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一般而言,那些反映社会生活,体现社会伦理道德,报道有关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逸事,以及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均被认为是社会新闻。社会新闻其实是众多类别的新闻中的一类,是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相对而言的,  相似文献   
104.
如何落实"三贴近"?怎样才能贴近老百姓?经历了去年长达3个月的"走长城"采访活动,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一些东西.长城背后那些感人至深的事迹和长城沿线老百姓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给我们的心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媒体人必须走到老百姓当中去,才能真切地倾听民声,才能真实地访到民情,才能贴近老百姓活生生的生活,才能让媒体凸现其自身的魅力--那就是走向大众,言为心声.  相似文献   
105.
王开国 《新闻界》2005,(2):75-76
民俗类电视新闻节目让我们仿佛置身现场,“亲眼目睹”或许一生都不可能接触的民情风俗。当我们陶醉在轻易就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真实状况的满足中时,很少有人想到这种民俗纪录事实上正是一种对我们的欺骗——它采用“代看”的方式制造了“被看”的形象,以让我们置身现场的方式带领我们远离现场,不仅巩固了以我们自己为中心的将“异域”作为“他者”的观念,而且建构和塑造了我们符合编导意图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6.
秦文 《新闻三昧》2008,(1):112-112
《工人日报》2007年8月17日在题为《关注网络民情,贵在关注民生的责任》的社评中写道:“热衷于花拳秀腿表面文章,他又会多少心思去关注基层正面临什么困难?”  相似文献   
107.
<工人日报>2007年8月17日在题为<关注网络民情,贵在关注民生的责任>的社评中写道:"热衷于花拳秀腿表面文章,他又会多少心思去关注基层正面临什么困难?"  相似文献   
108.
李强批示:积极推行民情档案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月17日,省委常委、秘书长李强在《人民日报》记者顾春采写的“浙江一些地区稳步推行‘民情档案制度’”的报道上作出批示:“近年来,省档案局围绕省委‘两创’总战略,积极推行‘民情档案制度’,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希望不断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民情档案的独特作用,服务民生。”  相似文献   
109.
社区档案工作是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基础,建立社区档案,有助于了解民情、服务民众,保障民权、改善民生,对于加强社区建设,深化社区事务,促进社区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文学作品的美,享受思考文学作品的美的过程,享受思考出的文学作品的美的内涵。新课标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明确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补短,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课内外结合,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欣赏,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最终获得的必是享受,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