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2036篇
科学研究   148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63篇
综合类   91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339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346篇
  2022年   244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南朝与晚唐这两个时期的辞赋作了比较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自南朝而至晚唐时期辞赋发展的轨迹,并论述了这一阶段的辞赋在文学诸因素相互融合中的新变。  相似文献   
52.
戴震是清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考据学大师。探讨、评价戴震的学术造诣,无疑是当前文化史、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分四个部分,从分析、评介戴震的名篇名著、别本初稿、未刊本、单篇文章入手,阐述《戴震全集》的学术价值。作者认为,根据具体作品分析评介,最能避免凿空立论之弊。  相似文献   
53.
《长门》、《自悼》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顾炎武、何焯认为《长门赋》非司马相如所作,但仅就《长门赋》序文之纰谬而言之。从赋作正文加以考察,亦可发现《长门赋》乃托名司马相如而作。《长门赋》是后世宫怨文学的发端,而《自悼赋》却正是宫怨体的滥觞,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4.
55.
陈琦 《当代传播》2020,(2):103-106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前置摄像头的广泛使用,使自拍社交成为网络时代主要的人际交往方式之一。在印象管理的心理驱动下,人们通过美颜自拍进行"容颜赋意",并从他人对美颜自拍的评价中获取自我认知,从而增强自我认同。然而,人们从美颜自拍的评价和反馈中所获得的自我认同,实际上是和真实的自我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符号的偏移因此形成,这也导致了身份误同的产生。  相似文献   
56.
《登徒子好色赋》是宋玉早期的作品。此赋采用符号化隐喻和象征的策略,把对礼的宣扬和文学审美结合起来,表达了他对"欲"与"礼"关系的认识。赋中,东邻之女代表着人的自然原欲,是色欲的符号;"墙"则是礼的符号、礼的隐喻,代表着"礼"对人行为的规范与限制;而登徒子、宋玉、章华大夫三人,则构成了礼秩序中的欲与礼冲突的三个层面,分别代表了世俗社会对礼的三种观念。  相似文献   
57.
智媒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的运用为可视化报道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的可视化报道在叙事呈现、数据使用、渠道整合、人才储备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因此,可视化报道应从数据赋能、互动场景、增强情感、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四个方面寻求突破,创新呈现方式,拓宽报道视野,增强报道深度,体现媒体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8.
“两会大家谈”节目创新编排,注重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拓展新领域、布局新赛道,搭建融媒直播间和元宇宙演播室,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主题+创意+技术+艺术”的有机统一;打好融合“组合拳”,上下联合、区域联动、纵横联通,全景式、立体化、多角度报道全国两会盛况。  相似文献   
59.
高丹  何琳 《图书馆论坛》2023,(9):107-119
探索数智赋能视域下的数字人文研究,可为“数据驱动、技术创新、应用引领”的数字人文发展提供参考。文章聚焦“数据基础”“技术支持”“应用场景”等3个维度,在分析数字人文研究中的数据基础设施、数字技术体系发展现状基础上,论述人文学科的应用场景与转型。数字人文数据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助推了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现代转型。同时,数字人文的发展仍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学术研究的独创性与技术手段的同质化之间的矛盾、人文学者的数字学术需求与实际使用程度之间的矛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公益性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0.
目前有关用户健康赋能的研究多以从用户自身特质及外部因素对其赋能的影响探究为主,知识服务作为赋能用户的重要手段之一却鲜有研究提及。文章旨在构建基于用户健康赋能的健康领域知识服务模式,以期通过健康领域知识服务模式的改进,增强健康领域知识服务赋予用户管理自身健康状况、参与健康问题决策的能力。首先,在梳理用户健康赋能和健康领域知识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明确面向用户健康赋能的知识服务目标;其次,刻画了用户的健康知识需求会随检索进程的推进而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况;接着,提出了能够满足用户健康知识需求变化的知识提供模型,并给出了基于知识服务的用户健康赋能机制;最后,给出了用户表达知识需求与知识资源的匹配流程,并构建了面向用户健康赋能的健康领域知识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