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5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是这一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其中,王蒙结合元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开创了密体山水新格,从而为中国山水画再添独具特色的形式美、结构美。  相似文献   
22.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既是王蒙创作道路上一部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王蒙对民族百年历史深刻反思的经典奉献。作家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明、文化、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形象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作品通过倪吾诚的家庭纠纷和争斗,写出了资本主义与封建家庭的极端腐败和溃灭,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的软弱性,人民革命的必然性,以及改造中国文化形态的艰巨性。同时也写出了在这种蜕变期里,知识分子及没落地主分子的绝望、扭曲和痛苦。  相似文献   
23.
不设防     
我有三枚闲章:“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无为”与“逍遥”都写过了,现在说一说“不设防”。  相似文献   
24.
25.
程义 《收藏》2012,(17):22-27
2011年11月,苏州博物馆集合国内各家博物馆珍藏成功举办了以"元七君子图"为主题的"历代文人墨竹特展"。这次文人墨竹盛会汇集了文同、苏轼、赵孟頫、柯九思、吴镇、王蒙、李衎、夏昶以及清代诸贤的精品50余件,堪称国内墨竹画作的一次大聚会。透过展览我们发现,即便是那些以山水见长的画家,偶尔戏作的竹画也能让我们叹为观止,就像这幅王蒙的《竹石图轴》。这幅《竹石图轴》(图1)混杂在那些长卷巨幛中,并不起眼,若非仔细探寻,它的命运也许会像往常一样默默无闻。此画亦称《黄鹤山樵竹石游灵岩诗轴》,通高77.2厘米,宽27厘米,纸本墨笔。左上方数枝墨竹飒飒斜出,萧散淡泊。  相似文献   
26.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自觉和对语言不及物性的切身体会是导致王蒙走向语言自觉的原因。这种语言自觉其实是一种文化自觉,因为王蒙认为,语言是不及物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积淀在民族语言之中,并通过语言塑造后人,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成为民族凝聚的重要力量。当然,民族语言在塑造后人的同时也在主宰着后人。因此,必须以不卑不亢的开放的心态接收吸纳外民族语言文化,必须在文学创作中超越本民族的日常语言规范和文学语言规范,才能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活力。  相似文献   
27.
书情书讯     
王蒙VS郭敬明:老少对谈文学本刊讯(记者杨嘉)郭敬明在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捧场莫言之后,3月13日,郭敬明又出现在王蒙最新诙谐小品散文集《老王系列》发布会及  相似文献   
28.
((活动变人形》中所体现出的王蒙的审父意识,在某种层面上说隐含着时代内涵。他审视父亲时,有着明确的文化、社会批判意图,着力揭示盲目崇外与追求个性之间根本就无从关联,认为父亲用盲目、愚昧至极的方法去满足个性张扬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是滑稽可笑的。他的这种“审父”绝非颠覆、怀疑和拒绝那么简单,而是进行了理智地审视、批判和重塑,试图找寻一种理想的父子模式。同时,他还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审父不是为了逃亡,而是为漂泊的灵魂寻找新的精神家园和栖息地。  相似文献   
29.
王蒙的旧体诗充满了智慧,特别是生活智慧、思维智慧和语言智慧.生活智慧表现为幽默和理性,思维智慧表现为辩证思维、怀疑意识和求新求异倾向,语言智慧表现为修辞技巧的高超和语言风格的多样.其诗通脱幽默,风神俊朗.  相似文献   
30.
林纾艺术上的进阶主要得益于游历中所见的历代经典作品。他以古画为师,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元四家”中的王蒙王蒙兼有吴历之“精”与王翬之“博”,是中国画学集大成式的人物。而且,王蒙的作品浅白刻露,授人以用笔之法,是可学而可至的美的范式。当然,林纾所认识的王蒙并不完全等同于王蒙的本来面貌。他所关注到的这些侧面,隐约蕴藏着使绘画创作系统化、逻辑化的愿望。其结果是,林纾的作品工稳、细致有余,缘自性灵的特立独行、放旷不羁则很少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