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那还是1978年,我们学校招了一个由知识青年组成的班。这个班的特点是成绩不怎么样,挑老师的刺倒是眼尖嘴快,一抓住“把柄”就抬杠、顶牛,弄得老师下不了台。老师们就用“满桶水不荡,半桶水荡”这条谚语,私下里称这个班为“半桶水班”。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去,有专家和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知识青年再下乡"或"二次知识青年下乡".在使用.知识青年再下乡"或"二次知识青年下乡"这个说法时应该非常慎重,从深层次分析两个社会现象,两者在时代背景、目的意义,参与主体、形式内涵和产生影响本质区别,应该从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汲取经验教训,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此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早在1981年末.兴隆县档案馆唯一的一名业务工作人员.一个偶然的机遇收集到赴兴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部分档案资料。岂料这些沉睡近30年的幸存档案,如今焕发了青春。为当年在兴隆县下乡的大批知识青年.落实接工龄政策提供了有效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相识生辉阁 沈端金是我初出茅庐的偶像. 初识沈端金是在1993年底,那时我刚从乡下调至县城.棋友介绍说,现今最负盛名的高手是沈端金,他曾经同"东北虎"王嘉良交过手,参加过黑龙江省赛、哈尔滨市赛,多次获得阿木尔林区象棋冠军,也是三次夺得嵊州市象棋比赛冠军的老将.听了棋友的赞美之词,我从心底里产生一个欲望:我要去会会他,交个朋友,即使输了也是桩美事.  相似文献   
15.
岁娃     
张鸣跃 《湖南教育》2007,(11):45-45
1972年,我下乡进山.山里孩子从来没有上学的.山外有学校,但有18里路远,还要翻几座山.因为我经常教山里孩子学一些常用字,村长受了感动,就腾出自家的一眼破窑洞,开了几次大会,动员各家让孩子上学,说让我这个知识青年给山里传递点知识.  相似文献   
16.
书香     
《陕西档案》2012,(3):53
《西山思语》作者:轩宝玉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定价:42元全书文字鲜活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平实质朴中见珠玑之言,亲切自然中见智慧光芒,坦诚率直中见大家风范。可为各级干部勤政律己之有益借鉴,亦可为广大青年做人处世之思想指南。《知青》作者:梁晓声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定价:39元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被一种不正常的"红色"所笼罩。赵天亮和全国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一起,背起"上山下乡"的行囊,去"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们在一场瓢泼大雨中来到北大荒,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开始了火热的垦荒生活,并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17.
梁晓声 《课外阅读》2012,(24):28-29
我觉得近代以来,中国有四个时期做父母是很难的,做儿女同样很难。第一个时期是清末民初。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一些知识青年投身革命,以图救国。革命是要抛头颅洒热血的,所以做父母的便成天为之提心吊胆。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父母向国家奉献出了他们的儿女。第三个时期是上山下乡时期。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号召离开城市,离开父母的呵护,去农村生活、劳动。第四个时期,就是现在。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相比,我们经历了相当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路遥小说中农民知识青年形象的分析,对其小说的民间意识进行解读,深入挖掘路遥小说的悲情意味和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19.
张晓丽 《兰台世界》2017,(16):118-121
1960年代,7900名武汉知识青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加新疆建设。武汉知识青年在新疆从事着工业、交通、基建、农业、文教、卫生等生产建设和服务工作,为新疆的开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自身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28000多名北京知青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延安地区的14个县(市)农村插队落户。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落户,给予延安地区农村科学文化支援,革新陈旧的农业技术,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传播知识,播撒文明,注入科学和民主精神,培养了北京知青对延安农民的深厚感情,密切城乡间的联系,促进知识青年与农民农村的结合,对延安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对当代青年如何在奉献社会、服务农村的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赋予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