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人生智慧     
《中学生电脑》2009,(5):I0004-I0005
他是插队的知识青年。每天不是沿着百米长的垄沟不断地锄地、拔草,就是和劳动伙伴们一起抡大锤、砸石头。大家的抱怨牢骚不知有多少,唯有他一声不吭。不是他不觉得苦,而是他觉得,总有一天,他会飞向远方。后来,恢复高考制度,他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10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到1981年10月17日,上山下乡政策调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03.
郁达夫以“自叙传”的形式塑造了二三十年代知识青年形象,透视作品主要公与女性交往的经历及心理活动,有助于我们对其创作更准确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4.
20世纪60—7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的户口由城市迁到了农村。由于中国实行严格的户口迁移管理,广大知青很难再把户口迁回城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后。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城市户口与市民很多利益粘连,把户口与上山下乡运动捆绑起来,使知识青年丧失了城市人口身份,所以一开始就遭到他们的抵制,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把户口迁移与上山下乡运动捆绑起来,注定了这场逆城市化潮流而动,大规模地从城市往农村迁徙知识青年的所谓"革命"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5.
昔日风貌 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 西北政法大学有着70年的建校历史,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中共中央在革命圣地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陕北公学作为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干部高等学校,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抗战干部和知识青年.  相似文献   
10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潮水一般涌人中国,“易卜生主义”也是其中之一,并且由于其直接涉及到当时知识青年特别关注的个性解放问题.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1918年,《新青年》杂志出了“易卜生专号”介绍易卜生。  相似文献   
107.
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作品在其身后为他赢得了众多的拥趸.作为一个知青,他的名字与阿城、陈凯歌的名字交织在一起,成为云南这个在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上最著名地点的生动注脚.纵观王小波的短促的一生:北京出生、云南插队、人大读书、外国游学、著书立说.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地方--山东牟平青虎山.  相似文献   
108.
抗战末期,国民政府发起了“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大青年热烈响应。这些青年从军的动机比较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救国心切,共赴国难;解决危机,寻找出路;苦于强征,提早入伍;利用机会,捞取便宜。  相似文献   
109.
《文学教育(上)》2011,(3):158-158
著名作家叶辛最新完成的长篇小说《客过亭》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叶辛关于知识青年题材的第十本书。叶辛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青年题材的长篇小说,而是一本人生之书。”  相似文献   
110.
吕伟超 《师道》2011,(1):38-40
出身乡下的我,在城市生活了多年,却依然向往乡村。认为只有那里,才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只有农民,才是世界上最为高尚的职业。每到寒暑假,我都会回到农村。上山挖笋,下乡种菜,偷得浮生半日闲,重拾乡居生活的诗意与纯朴。可“上山”与“下乡”连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承载着太多爱与哀愁的历史名词,四十多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影响了整整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