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杨新 《收藏》2013,(3):18-27
今年是清翫雅集创会20周年,台湾鸿禧美术馆馆长廖桂英来电话说要再组织一次会员藏品展览(2009年11月,在廖女士的协调下,台湾清翫雅集会员的珍藏曾赴首都博物馆,参加了"海峡两岸重要藏家文物收藏高端展")以志贺,其中的书画部分,想要我写一篇评论文章。听到这个消息,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作为清翫雅集的荣誉会员,写文章理所当然,不能推托。  相似文献   
22.
石涛的绘画及其理论受到儒家、道家及禅宗的深刻影响,他创立了一画论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23.
石涛的“一画”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主要从现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探讨了石涛美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艺术体验论。论认为,形成石涛丰富美学思想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复杂而深刻的故国黍离的遗民思想;二是以“造化”为师,遍游名山大川的实践艺术观;三是禅宗“超佛越祖”大彻大悟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4.
孟庆远,1930年出生,号晚愚。幼承家学:十余岁临写《芥子园画谱》,大量临摹了“四王”、石涛、石溪、沈周、龚贤和近代画家的大量作品。曾先后得到书画名家穆仲芹、梁崎等指教。善采众家之长,几十年来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从未间断,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艺术之路。他立足于传统山水技法,但不保守,不为古人之法所囿,一方面“我定我法不苟同”,一方面“搜尽奇峰打草稿”,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5.
魏文霞 《科教文汇》2009,(20):242-243
与在世俗泥淖中蠕动的人生相比,精神的飞升犹如出水的荷花,它昂扬高举、随风飘动、熠熠生辉。石涛作为清初画坛成就卓著的画家,他的成就不仅在于其作品而在于其精神,洗尽铅华,做一个“如云中之龙,雪中之鹤”的真人。本文主要结合石涛的《远尘章》、《脱俗章》谈其自然脱俗的生命情怀和顺乎自然的绘画法则。  相似文献   
26.
从终极意义上讲,笔墨只能是作画的方法手段,不是目的,它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面对今天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我们只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才能使笔墨赋予新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7.
本文通过对石涛《画语录》的细读,指出石涛绘画美学的体系特色,是一个把宇宙本体论、艺术本体论、艺术个性论合一的体系,这个体系用了一种中国式的运思方式表现出来,它的一些主要概念,如“一画”等至今仍显出了巨大的魅力,这个体系把中国千年的绘画传统与明清时期突显个性的时代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8.
石涛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的绘画美学理论家。从艺术发展论的角度,他认为“墨笔当随时代”与“师古而化之”.展现出其美学思想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强烈个性要求的近代绘画精神,其美学思想中关于艺术发展论方面的“近代倾向”也就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9.
石涛《画语录》以“一画”论构成画学理论体系,“无法而法”方法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与“一画”之道同源同体,一以贯之,又与“一画之法”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将老庄道家哲学思想落实在绘画艺术理论及其方法论阐发上,形成以“无法而法”为中心所展开的哲学方法、艺术创作方法、绘画笔墨技法的道—法—技理论构成,贯穿渗透在其“画道”“画法”“至法”“洪规”“大法”“了法”“变化”等范畴、命题、观念中,构成其方法论系统及其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及画学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0.
嘉泰 《收藏》2012,(19):151
上海嘉泰2012八周年拍卖会定于10月23~26日在上海希尔顿酒店举行,将推出中国书画、古董珍玩和文房雅具3个专场。中国书画专场精品纷呈,明·徐枋《壑幽居图》将最聚眼球。此幅水墨绢本,立轴,高148厘米,宽49厘米。钤有"徐枋之印""俟斋""笠山笠水间""居易堂印""徐伯子俟斋画记"。画面开阔,景物深远。又有草庐几椽,苍翠环抱,草庐主人静坐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