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78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4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彬 《新闻大学》2007,(1):39-43
为了摆脱新闻史研究的尴尬处境,可以借鉴“新史学”的路径,探求一种“新新闻史”。所谓新新闻史,就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以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并书写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与现实关联,使新闻史研究的轴心从思古幽情的畴昔转向生机盎然的当下,从而使新闻史成为当代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专业认同的命脉,成为影响现实、左右实践、推动学术的一大动力。  相似文献   
202.
本文通过解读王笛先生西南腹地研究"三部曲"的研究理路,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梳理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两大阶段,认为:前期区域社会史聚焦于"传统—现代"为核心的现代化范式,后期则以"国家—社会"、"国家—地方"关系作为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现代性"与"地方性"成为西南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两个主要向度。另外,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看,区域社会史还表现出明显的"地缘转向",但仍需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区域环境"不能被简单地视作"人类活动"的一种背景与舞台,要注意"人地互动";二是区域社会史研究要将"区域"视为"空间"普遍性与"地方"独特性的统一体,特别是要探索从"空间"进入"地方"的途径;三是"区域"不应该被视作是封闭的独立空间,应关注区域内外以及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需"尽全时空"。  相似文献   
203.
一、概念史作为方法概念史作为一种视角与进路意义上的研究方法,源于德国深厚而独特的社会史传统,只是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才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迅速推广,并广泛运用到社会史研究之外的学术领域。但在应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德国概念史存在被误解与混淆,有时被视为英美传统观念史的外化与表达,有时被等同于语词史和“关键词”研究。...  相似文献   
204.
205.
206.
清代云南慈善史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慈善史是社会史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支,其研究肇始于民国初年,但时为初步研究,效果不著。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其亦随政治时局沉浮,无甚进展。而港台及海外学者对此的研究明显优于大陆,多有佳作问于学林。待到学术荣昌之时,大陆学者方重新关注此研究。近年来,在慈善史研究上付诸心力的研究者日益增多,成果不少。关注的时间段上,有全面开花之势,但重点还是集中在明清时期。进一步看,明清慈善史的研究重点又在可操作性非常强的清代,而地域则聚焦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典型地区——江南,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上都是最为繁感的。  相似文献   
207.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史 一、人类的起源 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相似文献   
208.
忻平教授《从上海发现历史》一书力图建立一个研究上海这类近代条约口岸城市社会史的新模式。该书响应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观念,同时借用余英时闻释的自魏晋以来信、释、道三教均一直存在的与商品经济相吻合的“入世”倾向,以及儒家“教义”由原始的生成形态向经世致用、义利并重转化的理论,认为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内在基因”,上海近代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在于此。但作者关于上海基本上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背井离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背离”的论述却并不支持这一理论。尽管如此,忻平著作注重事实重建的完整性,对于近代城市社会史研究的贡献仍然是实质性的。  相似文献   
209.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心理基础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粤东影响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而其历史基础则在于自唐宋以来赣南先民与明清时期流民之间相互"层累"地构成客家建构所必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赣南的客家研究,一方面应对赣南客家"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赣南人作为一个"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和赣南地区作为一个"客家文化区"地方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研究中以方言和移民作为认定客家的硬性指标的做法,充分展开对赣南复杂而多元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必须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之形成,重新认识赣南"客家形成"之历史背景。必须开展一些个案式的研究来展现赣南的区域历史进程及其被"制造"成文化表象,并进一步被人们运用这种表象"建构"成客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10.
为了进一步阐明宋以后宗族形态特质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于2007年8月28-31日在天津红楼大酒店举办了“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共收到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港台学者相关论文48篇,与会学者中既有历史学家,也有人类学家,是一次高层次、跨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致开幕词,南开大学冯尔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教授分别以“秦汉以降古代中国‘变态型宗法社会’述论——以两汉、两宋宗族建设为例”和“明清华南宗族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