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0篇
  免费   36篇
教育   2524篇
科学研究   52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73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9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元丰7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所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4月离黄州赴汝州,途经庐山,作此诗.<东坡志林>卷一<记游庐山>云"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最后与总老(东林寺僧常总)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云(即本篇)".苏试游览庐山,并在山上的西林壁上题写了这首诗,赞美庐山风光.  相似文献   
72.
今河南辉县百泉藏有一北宋碑刻,上有苏轼所书"苏门山涌金亭"六大字,并有"眉山苏轼"落款,碑刻上另有两处题记,史称涌金亭碣。碑文书法风格近似颜体,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苏轼至辉县百泉的时间应为元祐三年(1088年)九月十七日至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之间,碑文应题于斯时。碑刻题记详细记载了此碑的流传情况,此碑刻最早被汲郡胡戢收藏,后被进士孔揖、邑佐李琦收藏,最后邑令王嗣晖将其镶嵌在涌金亭内,流传至今。由对胡戢的考证可还原其和晁补之、苏轼、苏迈、张耒的交游情况。而胡氏藏匿此碑四十年,反映了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状况以及苏轼仕途和苏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3.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相似文献   
74.
苏轼的《赤壁赋》以其优美的词、深厚的意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在景、情、理的处理上,此赋达到了浑然天成、妙合无垠的境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5.
在经学原典的基础上,在融会三教、复兴儒学的时代呼唤下,北宋儒家学者吸收佛、道之说,深述性命义理,逐渐建构起形而上的新儒学。与此同时,以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为代表,对性命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他们的非性命学基于排斥佛老、重振纲常,崇实黜虚、提倡实学,批判王安石变法而立论,先见性地揭示了性命学空谈不实之弊。随着性命学成为时代风尚,他们又向性命学方向转变,以自己独特的性命之学来批判现有性命学的不足,显示出学术发展的多元化,更折射出学术发展的曲折与必然。  相似文献   
76.
苏轼说:“味摩诰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两句评语精辟地道出了“诗画同源”的艺术真谛。其实,不少文学创作手法也是从绘画技巧中借鉴过来的,初中教材俯拾即是,一些常见的画法经方家的巧妙移植,便让文学作品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77.
卢欣欣 《河南电大》2011,(1):44-45,48
苏轼诗中的序文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已摆脱单一的诗附注的地位,与诗构成了一个诗、序一体的创作新模式。这一模式呈现出与传统文体不同的艺术特质。由此观之,我们可以对宋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以文为诗"作一番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78.
有些人,注定一生坎坷。九百多年前的苏轼,文才出众,少年成名。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嘉祐六年考取制科百年第一。年轻时的苏轼放荡不羁,因与王安石在新法上政见不合,在朝中处处受到排挤,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苏  相似文献   
79.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开拓了词的创作内容,扩大了词的意境。苏轼之后,还有贺铸、纳兰性德、毛泽东等人的悼亡词作。贺铸的悼亡词哀婉柔丽、真挚感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悲戚入骨,沉迷自伤境遇之苦,却缺少苏轼、贺铸词中那种对生活细节的追忆和相濡以沫的感觉;毛泽东的悼亡词境界超群,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突破,使哀悼的情感在崇高事业的大背景中升华,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0.
作为北宋后期两大对立阵营的领袖人物,苏轼与章惇的关系比较复杂,二人同年考中进士,早年交往密切,一度结为至交,后来随着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苏轼与章惇也由交善走向交恶,昔日的同年挚友变为政坛仇雠。导致苏、章关系恶化的原因不在于个人品德操行的好坏,而主要系于他们政治立场的异同及"党同伐异"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