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2篇
教育   31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一剪梅     
茅盾 《学语文》2004,(11):59-61,64
六十年前景凄凉,垅下多稂,陌上无桑。而今日月换新装,八茧繁忙,双季稻香。  相似文献   
22.
贺伟 《档案天地》2007,(2):12-15
参加南昌起义的茅盾被困庐山 1927年7月25日上午.两个青年急匆匆地沿着陡峭的山道向牯岭山城攀登.其中一位便是后来成为中国文坛巨匠的茅盾。尽管汗如雨下,他们却没有停歇一下,以最快的速度登上了柏岭。  相似文献   
23.
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评价,在一些重要问题,诸如处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形成独特的创作“模式”等方面,存在着种种“误读”现象,便有可能造成对作家评价的失衡。这里的确存在着许多复杂现象,只有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分析,才能作出准确估价,从而达到作家固有价值的还原。  相似文献   
24.
<正>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茅盾、巴金、徐志摩、林语堂的名字都很醒目。他们当中,有的曾长住黄浦江畔,主编多种著名刊物,积极从事文化活动;有的曾屡次来到申城,在这里写下名作,度过一些难忘的岁月;有的未曾久待上海,却与它有着很深的缘,并藉此登上文坛。追寻这些文化名人在沪的足迹,实际也是对我们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一种审视。老舍:在《小说月报》发表成名作1924年7月,老舍初次来到上海,稍作停留就从杨树浦码头乘轮船前往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  相似文献   
25.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茅盾先生说过:"正面的渲染方法不如对比的手法能够产生强烈的效果。"欲突出某个形象,表述某种观点,可将与之对立或存在明显差异的一方加以呈现,通过对照比较,让读者轻松认同、确定立场。它可以是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如西瓜相较芝麻,突出西瓜的大而饱满;可以是同一事物相  相似文献   
26.
作家是文人,是文人中最擅长书写的群体,其中兼通书法的作家文人则将自己的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复合价值的"第三文本"。本文对茅盾生活化的书写行为进行初步考察,尤其对茅盾"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的关联进行了重点考察,以此确证茅盾的一种活法——活在勤奋的书写中,活在浩繁的墨迹中,活在自己的爱好中。他的"文学为人生"由此有了新的意味,即不仅是为了"社会人生",而且是在书写"自我人生";他的文化生活也由此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即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将文学与书法或书法与文学紧密结合,创造出许多"第三文本"的杰出书写者,即使纯粹从书法角度看也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书法家。从书写行为的综合研究视角,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加贴近现代文化、文学大家及书法名家的茅盾先生。  相似文献   
27.
王双强 《收藏》2014,(7):128-129
癸巳(2013年)岁末,在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以1050万元的价格落槌,加佣金最终成交价达1270.5万元,创中国文人手稿拍卖新纪录。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不可逾越绕行的大风流,茅盾又一次成为焦点,夺人眼球。藉此,笔者谨将新近偶得的茅盾复袁良骏书信浅考成文,与友人同好分享。信的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8.
三十年前,一本由茅盾先生题写刊名的少儿文学杂志在湖南诞生了。人此,一条叮叮咚咚的《小溪流》就一直欢快地在我们身边流尚,成为我们的好伙伴,好朋友。在这条源源不断的溪流里,我们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汲取丰富的知识养料,  相似文献   
29.
有人说研读文学大师的初始之作,有如文学寻根,可以从中寻觅大师成就伟业的足迹,这对后辈学子来说是有启示的。近读《茅盾文课墨迹》就颇有感受。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