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66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3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评价理论的次系统——态度系统,从“感情”、“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着手,对中美大报莫言获奖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大报态度资源的运用频率明显少于美国大报.中美大报情感资源所占比例均较小;中国大报鉴赏资源使用频率最高,侧重于对该事件价值的评估;美国大报判断资源使用频率最高,侧重于对莫言和中国行为的评估.研究证明评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中美大报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态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2.
从电视剧本到小说,莫言为创作《红树林》,曾与广西海洋文化结缘。而这种缘分在作品中集中呈现为红树林与珍珠。作为广西海洋文化中精华所属部分,两者分别被作者匠心地赋予了一定的寓意和作用。由此,莫言的"结缘"的创作实践着实让人感受到了,广西海洋文化有幸得到文学层面"声扬"的同时,贴近生活成为实实在在的接地气之举。但是,本土当代文坛中的"新概念化倾向"却与之大相径庭。有鉴于斯,从生活出发是文艺创作活动的根本起点之理,也就不能惯常地被视为俗而又俗的老生常谈的论调。而这,正是莫言与广西海洋文化有缘之价值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3.
动物意象是莫言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它们被人格化,另一方面人也被赋予动物的习性,类似动物.这样的奇思妙想为小说制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暗自承载了作者对于人物命运,对于社会人生的内在思考,既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又拓展了文本的解释空间,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74.
李边 《小学生导读》2014,(11):20-21
正我们熟悉的好多作家名字,其实不是他们的原名,而是笔名。给自己取个笔名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你知道一些作家的笔名是怎么来的吗?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4月,他发表了《狂人日记》,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笔名的:母亲姓鲁;周鲁是同姓之国;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相似文献   
75.
莫言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的感性传承人。独特的叙事视角使莫言小说不但耀眼于中国当代文坛,而且在世界舞台上光彩夺目。文章选取《红高粱》、《蛙》、《丰乳肥臀》为视点,从"亲缘"的角度诠释了战争、政治、人性和文化,凸显出这种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它使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摆脱时空的羁绊而挥洒自如,在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中去游刃有余地表达和品味独特的思想感情。亲缘叙述视角使莫言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样板意义。  相似文献   
76.
正2013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作家莫言、苏童、格非走进我校,与文学爱好者、读者见面。晚7时,莫言、格非,应邀作客我校"香樟夜话",与师生近距离对话文学,校长陈盛教授代表学校向莫言、格非两位作家赠送纪念品。出席现场活动的除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教授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总干事苗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吾龙等学者团队,北北、陈希我等省市作协  相似文献   
77.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全球对中文文学的关注,也引发了中国学界对其作品与翻译的关系的讨论.翻译是中文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必经之路.本文从另一位亚洲作家泰戈尔获奖的经验谈起,分析莫言作品的翻译是如何在意识形态操控下走上世界文学的舞台,以及对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78.
郭菲 《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34-236
《透明的红萝卜》是作家莫言写于1984年冬的作品,是其成名作,发表在《中国作家》。小说描写了一个发生在"文革"期间某水利工地上的故事。该作品大部分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限知视角。文中多处出现华丽的辞藻用以描述黑孩的所见所闻,这与10岁孩子的认识水平是相左的。另外,文中很多地方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故意拉开与隐含作者的距离,对一些现象的描述不夹杂任何情感和评价。本文主要以低调叙述和叙述者与人物的认知水平不同两方面为主,分析文本《透明的红萝卜》中出现的不可靠叙述。  相似文献   
79.
莫言的创作虽然受到了福克纳、马尔克斯、川端康成等外国作家在表现技巧、题材内容和思想主题等多方面的影响,但莫言经由自己自觉的、特有的、生动的创造性转化,并植根于当下社会与民间传统,最终确定了自身“虚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80.
本文通过对莫言与余华小说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因素的细致分析,阐述了作者在阅读两位作家的作品时,所产生的不同阅读感受。进一步指明二者作品存在的不同之处与引人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