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746篇
科学研究   138篇
各国文化   33篇
体育   504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蒋秋 《文教资料》2011,(18):36-37
本文通过分析马科斯·莫登的异常心理及举止,研究其神经症心理特征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解释在内心的重压下,《海》的主人公所做的一切不同寻常的行为及其悲剧命运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2.
我上课的教室原来在三楼,透窗而望,不远处有一片海,蓝蓝的,不见边际,天气晴好时,能看到朵朵的雪浪花,还隐隐听到哗哗哗的声音。今年,接手一个新班,教室从三楼换到一楼,窗外是一堵厚厚高高的院墙,墙顶上长着几棵稀疏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很有生机。只可惜,在这里看不到海了。  相似文献   
43.
黎玉伟 《课外阅读》2011,(12):310-311
我走进课堂听的两节高中新课改调研课教学案例:一节课是比较鉴赏《蜀相》与《书愤》,教学目标在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走进作者,了解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感。教学结果课堂沉闷;另一节课是苏东坡词鉴赏。在课堂中对了解《定风波》的问题提了三个: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教学结果课堂气氛活跃。  相似文献   
44.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上海西区的一条马路上,一个小男孩拎着一只大口颈的冷饮瓶,一遍又一遍地叫着:“棒冰,光明牌赤豆棒冰——”小男孩的嗓子因为累,因为着了凉而掺进了沙哑。冷饮瓶里能装两打棒冰,全部卖掉的话,可以赚一毛四。  相似文献   
45.
异类变身故事是中西方文学共有的题材之一。方成培《雷峰塔》和安徒生《海的女儿》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异类变身故事的神秘、恐怖、血腥。这两则故事关注的是人本身的价值和魅力,以及异类变身为人的艰辛坎坷。  相似文献   
46.
继1999年的《教育诗篇》之后,最近,江之龙老师又出版了一本新的作品集——《教海芳洲》(中国文联出版社)。封面上无垠的大海中显现一块绿色的洲岛,几只白色的海鸥在盘旋,在鸣唱,为大海,为那片绿色的芳洲,也为着一切生命。半个多世纪以前,胶东半岛一户普通的农家,一个两岁男孩的  相似文献   
47.
林则徐七岁能作文。九岁那年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一时兴起,出“山”“海”两字,要求学生做一绝对,当其他学童还在思索之时,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又有人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相似文献   
48.
叙述了以视频服务器为中心构建的网络化多频道自动播出系统的实践、见解和系统的特点。该系统着重考虑了视频服务器选型、系统可靠性、网络化控制及监控、信号共享等问题;同时,实现了多路同时上载、多路边播边上载,以及自动延时播出等功能。  相似文献   
49.
《世界发明》2004,26(5):127-127
音乐播放设备已经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播放器市场,你该如何选择呢?  相似文献   
50.
综合考察古今对《论语》的诠释,探讨并勾稽孔子"乘桴浮海""欲居九夷"之语中长期尘封湮没的历史内蕴。从而,认定孔子之言,于假设虚语之中,蕴含着欲"见贤思齐"之意,即有鉴于箕子封于朝鲜、渡海推行其道的史实,而有志于作第二个箕子。如此,则现今研读《论语》,若仅就文释义地讲解"乘桴浮海""欲居九夷"之语,而遗弃其深沉的历史内蕴,似乎难免于买椟还珠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