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篇
教育   22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清代是我国语言学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不论是文字、古音、还是训诂,较之前几代都有很大发展,呈现出全盛的态势。本文试从以上三方面入手,对清代语言学的发端、发展、尾声进行一个历时的梳理,另外,对清代语言学如此繁盛的原因也进行了探究,期望能对清代语言学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52.
训释方法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训诂材料的主要形式在于训释,其训释方法非常重要.本文从重要的训诂学论著中学习并且归纳基本的训释方法,从分类的角度简述对于训释方法的理解,以期对古代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3.
声训法浅议     
和西歌 《考试周刊》2010,(48):22-22
一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三种训诂学方法。首先是形训。古人在造字之时,已经把这个字所表示的词的意义蕴含在字形之中,因而可以以形索义。汉字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往往直接为"义符",至于象形、指事、会意,都可据其原本形体推测其意义。自训话学产生以来,各家都把形训当作一种重要的训话方法。  相似文献   
54.
雒江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训诂学家、语言学家,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雒先生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学术品格,主要表现为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独特的学术思想、关注陇右地方文学和深厚的国学积淀几个特点。雒先生所留下的学术遗产,对目前以及后来的学术研究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5.
《现代语文》2007,(7):9-9
2001年,全国第二届“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召开,会议试图运用训诂学、语用学、形而上学、逻辑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对本体论、语言哲学、道德哲学的分析,来研究中国哲学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现实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56.
杨琳 《文化学刊》2009,(6):175-177
复旦大学汪少华教授最近将他多年来训释古代诗文词义的成果汇集为《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出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下文简称《训释》),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训诂学在古代学术体系中是一门显学,古代学术名家无不长于此道。进入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体系传人我国,它将语言学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大块,取代了我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三分的体系,这使得训诂学在现代学科领域中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从而被大大地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57.
周泉芳 《考试周刊》2009,(11):61-62
就训诂而言。文言词汇的大量积累是必要的,而且积累得越多越好。古往今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训诂学专家,他们的这种严谨的求知精神和钻研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58.
训诂学初稿》(修订版)是一部广泛流传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虽然经过修订再版,但还是有些疏漏之处。这些疏漏主要表现在文本校释、理据自足、新成果吸收等方面。  相似文献   
59.
15年前,在中国大陆,一些富有人文关怀而且眼光较为敏锐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探讨并创立中国解释学的问题。经过越来越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促使解释学在中国学界渐渐“热”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中紧要的问题似乎应该是:如何更加深入地发掘和提炼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探寻多向进路以使中国解释学的创建能够有力展开?为此,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刘继保先生的倡议和邀请之下,我们几位同道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很不成熟,但愿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学者进行新的讨论。(周光庆)  相似文献   
60.
15年前,在中国大陆,一些富有人文关怀而且眼光较为敏锐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探讨并创立中国解释学的问题。经过越来越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促使解释学在中国学界渐渐“热”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中紧要的问题似乎应该是:如何更加深入地发掘和提炼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探寻多向进路以使中国解释学的创建能够有力展开?为此,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刘继保先生的倡议和邀请之下,我们几位同道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很不成熟,但愿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学者进行新的讨论。(周光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