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朱引玉 《巢湖学院学报》2005,7(6):114-115,128
张继,襄州人,曾以一首<枫桥夜泊>蜚声诗坛.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来到越中避难,之后,他曾北上长安、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大历四年在武昌入转运使府幕,约在大历六、七年"分掌财富于洪州."  相似文献   
92.
20世纪80年代初期声名鹊起的朦胧诗已经被认可为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产品,当它的光影渐渐淡去之后,中国当代诗坛尤其是当代先锋诗歌阵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这恐怕是所有瞻望中国新诗前途与命运的人们都很关心的问题。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罗振亚先生的新著《脓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2005年6月版)。在全面搜集整理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先锋诗歌发展的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美学的探寻与历史的追问,对上述那些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作了初步回答,为我们准确理解世纪之交中国新诗的现实样态、审美特征和流变轨迹提供了非常直接、非常重要的认识路径和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93.
提起陕西诗人远村,相信多数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远村在一年之内接连出版了三部诗集——《独守边地》、《回望之鸟》和《方位》,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牧友》百万读者评为全国十佳诗人。同时,他的作品被译至海外,从而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时隔十多年后,诗人远村在做总编之余,出版了几部散文集后推出第四本诗集《浮土与苍生》,再次引起诗坛的瞩目。  相似文献   
94.
话谈经典     
灿烂的中国文学历久弥新,每一个时期都有其闪光的经典出现。我认为,最成熟最引人注目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唐诗、宋词、元曲。它们深微隐幽,意味隽永;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时而媚到极处,又沧桑到极处。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  相似文献   
95.
韦应物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淡美,它是理想与现实、用世与退隐的矛盾统一体,“淡”是这种矛盾的折射和显影,而儒家的仁政思想则是这种淡美风格内在生命力的底蕴。这种淡远冲和的诗歌美学风貌既有大历诗坛崇尚“高情远韵”这一普遍美学趣尚的影响,又显示着其独特的美学追求,他摒弃了大历诸子嘲风弄月藻饰空虚之病,走风雅真淳之道,从而使其诗淡而真厚,风骨内蕴,形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韦苏州体”。  相似文献   
96.
97.
“南来诗人”,不是一个流派的概念,通常是指从中国内地到香港的作家。这其中有南来后北返的,有南来后成了当地永久居民的,还有的是从东南亚到内地再到香港的。有的早先在内地成名,有的去港后才成名。这些作家中有左翼与右翼之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别。这里不按“主义”也不按意识形态而以时间段先行论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98.
郭沫若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人,他和鲁迅一样,从“五四”开始就站在时代的前列,在诗歌方面,他以他的新诗集《女神》登上诗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女神》的出现如狂涛巨澜,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女神》确实成了“新诗坛上的一颗炸弹”,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99.
以《张垣诗坛》创刊号和第二期为文本,对张家口诗词协会的创作实绩进行了评述,即创作队伍宏大多元,是构建地方和谐文化的生力军之一;诗作涌动着英雄与时代互动双赢的盛世气息;创作风格上更多地继承了宋诗传统,却也不乏唐诗风采;诗体上体现着对传统诗词的尊重热爱。  相似文献   
100.
现代社会是一个许多诗人都高呼生不逢时的时代,诗歌处于物欲横流的高楼之下已少有人问津,曾经辉煌至极的文学主流如今已经陷入边缘的境地。在当下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的大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对新诗的兴趣,而作为中华民族诗歌延续的新诗,可能终将因诗坛“失血”过多而呈现一派衰亡景象。因而培养当代中学生对新诗的兴趣,就成为为新诗诗坛增添活力、注入新鲜力量的必要手段了。下面就如何培养当代中学生新诗兴趣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