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7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教育   21360篇
科学研究   567篇
各国文化   204篇
体育   414篇
综合类   707篇
文化理论   127篇
信息传播   1544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228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274篇
  2016年   766篇
  2015年   1606篇
  2014年   3575篇
  2013年   1321篇
  2012年   1461篇
  2011年   1967篇
  2010年   1617篇
  2009年   1526篇
  2008年   1936篇
  2007年   1338篇
  2006年   1029篇
  2005年   865篇
  2004年   720篇
  2003年   758篇
  2002年   779篇
  2001年   615篇
  2000年   530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9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孙灵囡 《青年记者》2006,(24):63-64
2003年,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推出了《阿六头说新闻》,一时间,用方言说新闻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一大亮点。方言节目在广州、杭州、重庆、成都获得成功后,更成了各地方电视台着力打造的新闻节目。我们应当注意到,它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这种新的新闻节目形式,不仅延续了民生新闻“新闻的主角是平民、新闻的视点是平民”的成功关键和精髓所在,更胜在精确的受众分析和定位。方言新闻节目摒弃了争取所有受众的策略,转而锁定特定的受众,用方言这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消解电视媒体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将节目观众定位在本土化、小众化、平民化,从而成为…  相似文献   
82.
在曾三同志(1906年——1990年)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有幸看到两篇他创作于晚年的诗作手稿(实物现收藏于武汉市汉阳区档案馆)。诗稿系以蘸水软笔书写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件汇编》的前衬页和扉页反面空白处。两首诗分别为对我党重大历史转折的回顾和退居二线时的自我勉励,不仅让我们看到76岁的曾三老人对党的事业仍然有着执着的信念,也让我们读到他那份谦虚谨慎和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3.
口述新闻在专题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84.
王化兵 《出版参考》2006,(6S):I0007-I0007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85.
《出版参考》2006,(9X):35-35
创建于1947年的白杨树社是日本一家颇有名气的少儿出版社,年度出版新书约500种。2005年9月,白杨社社创立“白杨树社小说大奖”。  相似文献   
86.
姚加炎  李康 《视听界》2006,(2):95-96
音乐、音响、语言、意境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凭借想象力的能量,扩展抒情与叙事的宏大空间,延伸其无止境的审美内涵。《谁都可以说江南》(江苏电台,获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大奖)凭广播“说”的特长充分展示了广播综艺节目的贴近性与美誉度的结合。《谁都可以说江南》没有在先贤的华章中流连忘返,不是牧歌式的一咏三叹,而是在贴近生活与贴近听众上下足功夫,试图让听众在诗意江南的原本印象中“听”出烟火气。广播是和大众贴得最近的媒体,最食人间烟火。烟火气,有时候就是广播的生命力。如何使广播文艺节目不是贵族式的独立寒秋,不是雪峰式的…  相似文献   
87.
周宜一 《视听界》2006,(3):68-69
一、“诗”与“视”的审美互动1.诗歌与电视的审美交汇诗歌(poem)与电视文献片(documentary film)的审美与解读在艺术鉴赏方面有着同形同构的关系。在电视文献片的艺术鉴赏中,“诗”与“视”的结合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而“视”的意境之美也无从谈起。因此,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使主体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电视文献片创作的关键所在。2.视觉语言的提炼《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运用反常规的拍摄思路,以…  相似文献   
88.
说实话     
《康熙来了》的制作人詹仁雄结婚,小S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穿的西装也太丑了!新郎无比尴尬。客人却无比开心,因为小S替他们说了想说而不敢说的实话。小S问一个武打女明星:“你难道从来不刮腋毛?”她摸着“上流美”许纯美的皮草披肩问:这——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89.
陈蔚 《中国广播》2006,(3):65-66
新闻评论早已是一门显学,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而脱胎于新闻评论的新闻点评则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一种“点到为止”的评论,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思维,引导解读。在不同媒体中,新闻点评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鲜明的特征。以广播而言,新闻点评实际上是伴随着新闻从“播”到“说”而诞生的,它既承担了以往评论、述评的某些功能,又有衔接、串联新闻,保持“主持式”新闻流畅的作  相似文献   
90.
目前在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表达形式上存在着“传统”与“现代”之议。传统意义上的播音是播音员依据文字稿件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二次创作,在完整、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表达形式上更侧重于播读。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