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4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赫尔巴特和杜威都是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们都对前人的教育理论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发展,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他们的教育思想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他们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教学论三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2.
教师要将品格道德的培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换言之,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具有品格道德的人。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向来以高道德标准加以严格检视,教师除了要有相当的道德标准与敬业精神外,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个人品质。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赫尔巴特德育理论尤为强调教师自我修养,“师德”承担着教师的个人修养以及应有的行...  相似文献   
103.
104.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名伦理学家。但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思想,对于其伦理学思想研究甚少。从善与意志、伦理品评、道德性格、五道念、训育等方面,试图勾勒赫尔巴特的伦理学思想体系,这不仅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赫氏教育目的和道德教育提供参照,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西方伦理学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5.
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毕生致力于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应用于教育和教学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是近代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的先驱,尤其是其关于教学心理化的探索,促进了人类学校教学科学化的进程,在今天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管理和指导要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决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也是如此。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全程管理和科学指导是研究性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7.
20世纪初,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导入中国。特定的导入动机、导入路径和导入时机,使得我们在学习赫尔巴特教育学方面埋下了诸多的“先天不足”。1919年以后,中国学习别国教育学的主潮几经更迭,先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学,后是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由于缺乏对后二次学习与先前一次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发现,学习杜威、学习凯洛夫成了变相批判赫尔巴特的过程,遂又导致对赫尔巴特甚至对整个教育学理论的学习都流于表层而无法深入。  相似文献   
108.
如果说古典教育家的课程思考主题可以概括为如何通过求知来培养完美的人性,那么以涂尔干、赫尔巴特等近代教育家则是从建构统一的民族国家、道德观念及普通大众的生活需要出发,来探讨世俗化的学校教育体系与内容。这一主题转换虽然成功地使教育家的思想起点从人性转向了民族国家与世俗社会,但也给现代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课程难题",即真正的人文教育何以可能在面向世俗社会的学校体系中实现?  相似文献   
109.
教育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20世纪初西方教育学生主是德国赫收发持学派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而中国引进赫尔巴特学派理论则紧日本为媒介进行的,同时,在引进的过程中,国人萌发了结合中国社会和教育实际,探索教育学科学化的良好愿望,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方法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0.
“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是由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一个教学上的首要原则。其基本内涵是指在特定情境和最终教育结果中既完成系统知识的传递任务(教书),又成功地通过知识促进学生内在心灵的建构和人格提升(育人)的教学,以区别于那些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生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教学。后一种教学,可以称之为“无教育性教学”。两者比较起来,“教育性教学”是一种值得追求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