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4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提问,是一门攻心术.问题提得好,问得妙,才能高效达成目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若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必能如投石入湖,激起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层层浪花,从而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才得以真正实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由此,有效提问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可窥见一斑.先从多角度来认识"提问"。  相似文献   
92.
李伟 《中学教学参考》2014,(21):118-118
<正>一、引言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德育和智育在教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部的《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也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在辨别美丑是非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对事情的判断往往偏激,需要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帮助  相似文献   
93.
<正>在综合性教育中,强调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体,智育为脉络,德育为灵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赫尔巴特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那么,在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敏感、天真的学生,只有当教师真正以坦诚之心和勤恳的劳动感染他们时,他们才  相似文献   
94.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教学的真谛。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教会学生运用英语,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英语教师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95.
课堂教学是自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起,经历赫尔巴特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及杜威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争论,经由凯洛夫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我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进这种教学形式,它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6.
关于“我们怎样思维”的教学探索——从赫尔巴特到杜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尤其在教育学研究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思维程序,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由想象”,建立了科学的思维的雏形。20世纪初,杜威进一步将科学的思维概括为暗示-问题-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假设等“反思性思维”。在两种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中,二者都以“我们怎样思维”作为追问的主题,而且分享了“假设-检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7.
陈振英 《科学教育》2005,11(2):28-28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欧洲著名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则把兴趣作为其教育法的中心,赫尔巴特学派甚至把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教学经验也证明:兴趣是学生持之以恒学习的动力,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98.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德育维度 1.教学的道德性 教学的道德性,即教育性.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教学的最高目的,而教学是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被誉为"教育科学之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目的。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基础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学时多、学分比重大。借鉴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0.
赫尔巴特通常被看成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其课程思想特征一般被概括为"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这种概括实际上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原旨的误解,其根源在于将赫尔巴特本人的课程思想与赫尔巴特学派的课程思想以及传统课程思想混为一谈。通过分析比较三者的异同,可以发现:赫尔巴特学派课程思想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原旨的背离;杜威课程思想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的复归与超越;赫尔巴特课程思想与传统课程思想并非等同,他的某些具体课程主张超出了传统课程思想的藩篱,具有现代课程思想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