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0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11年《史史知识》第4期刊有《东都城漫步——隋唐洛阳城》一文,文中有这样的句子:“……盗贼做案于城外,而将赃物藏于城内里坊,可见其活动范同较大。”句中的“做案”使用错误,应为“作案”:  相似文献   
6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越中生女尽如花”(朱彝尊《越江词》),古人诗词中花往往和姣好连在一起。其实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本无所谓美丑,但一旦入了诗人的眼,它们就被“移情”了.会“感时花溅泪”(杜甫《春望》)了。然而,  相似文献   
63.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的贵族,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虽然他有点口吃,但是文章却写得气势磅礴。秦始皇欣赏他的才能,召见了韩非。权臣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诬陷韩非是韩国的间谍,他被迫服毒自杀。韩非有《韩非子》流传于世,重点宣扬了他的法治理论。这些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64.
南京出版社新出之《南京通史·六朝卷》,置六朝都城建康(建业)的研究于六朝史的整体观照中,凸显了六朝都城的政治历史地位,开掘了其经济发展状况,揭开了其神秘面纱,再现了其作为“六朝文化”之都的风貌,虽然也存在个别不足之处,仍堪称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厚重而有撰述特色的地方断代史。  相似文献   
65.
从前有个王国,它的都城有个很奇怪的名字,叫“此岸”,既然的“此岸”,当然就有“彼岸”,那座城市距离都城有一天的车程,两城之间只有一条路,骑马的,赶车的,坐轿的旅客都得从这条路上往返。  相似文献   
66.
《兰台世界》2012,(10):68
杭州作为商业高度繁荣的南宋都城,孕育了众多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背景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老字号。为了使杭州老字号能够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浙江省杭州市档案局(馆)  相似文献   
67.
白翠琴 《寻根》2007,(4):102-109
蒙古国时期,蒙古大汗和后妃等大多住在草原地区,只在出征作战时才涉足农耕地区。窝阔台即位后,建哈剌和林城为都城,蒙古大汗及王公贵族仍常居耳朵  相似文献   
68.
商代都城多次迁徙,学界对几处都城的地望争论不休,但较为统一的看法是商代都城皆滨河而立。在商代,黄河在中原地区的自然条件为商人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促成其几百年的繁衍和发展,商代滨河立都因之而有可能性。商人滨河徙居的传统及宗教祭祀方面的因素使得黄河在商代的地位非常重要,由此可以说明商代滨河立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9.
郑金洪 《寻根》2006,(4):119-122
吴姓起源于泰伯、仲雍兄弟。周太王古公宜父生三子,泰伯居长、仲雍居次、季历为三。季历于昌,聪颖有德,时值殷商衰微,古公宜父因言:“我世当有者,其在昌乎?”有意传位给昌。但昌父季历居三,有违当时传统嫡长继位制。泰伯、仲雍深知父意,为使季历继位,兄弟便结伴出走,辗转来到长江三角洲三吴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荆蛮地区,自号勾吴,“荆蛮父之,从而归之者干余家”,立为吴泰伯,都城梅里,即今江苏无锡市,市里梅村乡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70.
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来通过几代考古学者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古代都城考古发掘研究,实为中国百年考古成就之耀眼的亮点。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会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经两轮评选产生的100项重大考古发现项目,内中直接标明为古代都城遗址者就多达23项,还有17项与古代都邑有关,二者合计40项,占比达40%。这充分表明,中国古代都城及具都邑性城址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之重大,也表明对其进行发掘研究在中国考古学发展中所占地位的重要。中国古都学界还当在以往借助中国考古学研究成果促进中国古都学形成、建立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考古学界合作,对历代主干王朝之都城,对三代前之新石器时代具都邑性聚落与城址,对古代中原地区周围边疆区域各民族所建都城加强深入性、溯源性、开拓性研究,并据之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设之纲要原则以及中国古都学之学科理论开展深入研究与深层次阐释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