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1篇
教育   347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去年就听说上海教育出版社要再版导师邱丕相先生的《武术初阶》一书,我一直在翘首期望。今年4月初,终于等来了此书的出版,导师特意送了我一本,我十分感动。因为我对这本书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每每回想起来,都感慨万千,觉得有造物主的佑护和相助,使我能够在有生之年来到上海读书,见到书的作者邱先生并能投到先生的门下读书习武。  相似文献   
82.
重读之书     
小泉八云曾劝人不要买那只读—遍不能使人重读的书。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读书箴言,也是买书箴言。中国古语所谓书籍汗牛充栋,洗如烟海.在机械生产的今日.一个人即使财力和精力都胜任.恐怕也不能读尽所有的书.买尽所有的书。因此.我们在不十分闲暇的人生忙迫之中.能忙里偷闲.将自己所喜爱的读过的书取出重读一遍.实是人生中一件愉快的事.  相似文献   
83.
郭小川是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他1959年创作的《望星空》是一首很能体现其诗学思想的优秀抒情诗,但由于处在特殊的年代,那奇异壮丽的色彩很快被政治批判的火药烟雾所笼罩,而当阴霾消散,遥望澄澈碧蓝的星空,它依然壮丽。  相似文献   
84.
黄传斌 《教育》2008,(9):58-58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  相似文献   
85.
李正 《现代语文》2007,(3):88-88
舒婷的《致橡树》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名篇佳作。这首诗曾入选多种诗歌选本乃至中学教材。但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被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舒婷第一次将这种意识用诗歌这一形式优美畅达的表现出来,这在中国当代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舒婷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以木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实现了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和消解,并使诗中的女性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和男性世界展开了平等的对话,彻底抛弃了旧的封建男女地位关系的价值评判体系,对新时代男女平等观念的树立产生了莺大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6.
文学与产业的联姻使大众成为了阐释经典的主体之一,获得话语权的大众集团与精英群体在文学产业化语境中的差异性诉求却正好将经典推向了"分众化"的发展方向.但在产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种分众化必然暴露出诸如分众间的隔闽以及批评家缺席等一些不利于经典发展的弊端.  相似文献   
87.
童蒙之时,我们曾安足端坐,背直肩平,在一字一帖的认真临摹间,在一撇一捺的稚气笔触下,感受汉字之美;思念之时,我们曾舒展信笺,落下文字,在一言一句的淡淡诉说间,在一笔一画的慢慢沉淀中,流淌感情。今天,我们将大量的书写交付给了电脑、手机和各种便捷的输入法,提笔写字早已时隔多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8.
最近,我们一直在倡导"重读"。比如,重读"杜郎口",重读"洋思",重读有效教学。当然,以后我们还会出重读课程改革的其他经验。  相似文献   
89.
<正>清人俞樾评骘古文家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茶香室丛钞》卷八)诚知言者也!韩昌黎之文浩浩乎,一往远去,弥望而不见其际涯,以势胜人;柳宗元之文涓涓乎,从山而出,曲折婉转难尽得其渊源,以情动人;苏子瞻之文汤汤  相似文献   
90.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新时期产生“重读”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文学研究本身需要重读;二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界的自觉倡导;三是中国社会的变化。它以198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经历了由依赖政治向回归文学本身的转变过程;前期是文学的“拨乱反正”,后期是拨“政治”反“文学”,贯穿前后的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新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读”在履行文学批评的同时,承担了双重的启蒙任务,它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