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2篇
教育   330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记得《南方周末》曾报道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萧瀚副教授被停课一事。萧瀚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中国宪政史”,他在这门通史性课程却大讲“先秦”。反对者说:“讲课不能过于随便化”,“人性可以洒脱,教学应有规矩”。支持者则举出陈寅恪作例子,说陈在清华大学国学院讲授唐代历史,光《长恨歌》的前四个字就讲了六七节课。这不禁使我想起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纪念萧筵父先生的文章《坐我光风霁月中》。  相似文献   
112.
长恨歌》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美丽聪慧、端庄典雅,是吸纳了黄埔精华的上海女儿。她历经了对爱情、婚姻的渴求、挣扎和失落,最终还是孑然一身。无缘婚姻,是王琦瑶悲剧人生的底色。其中,她和康明逊的感情纠葛可谓悱恻缠绵,贯穿了王琦瑶的一生。截取两人交往的三个片段,从语言的指向性来解密这段露水情缘的始末,并力图从两人所处阶层的不同,探求爱情与婚姻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3.
长恨歌》在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中最早被译为英文,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一再被重译,版本多达十几种,是大多数唐诗英译集的必选篇目,被入选的次数已不可尽数。在译介的同时,英美汉学界也不乏一些与《长恨歌》主题、题材和诗歌艺术等方面的相关论述。本文拟就该诗在英美的翻译和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4.
白居易主张"美刺"的诗学观,但在《长恨歌》中这一诗学原则与诗人情感发生了悖谬,表现为《长恨歌》中诗人情感的位移。诗开头诗人对玄宗溺女色荒朝政深感痛心;但描述杨妃之死却表现出辩证的历史感,既觉咎由自取,也深感历史无情;而后描写玄宗缅怀杨妃更是充满同情,方士招魂一段通过杨妃对玄宗情感的呼应而深化了这一爱情悲剧。诗人情感的位移又是与情感的纯化相伴随的,通过情感变异和选择性叙事等策略而加强了情感浓度。  相似文献   
115.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历代文人对白居易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长恨歌》突破了《琵琶行》伤痕情感的故事高度,把一代帝王唐明皇与绝色宫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通过“人性”的底片冲洗出来,使人品读了“其情悠悠,其意切切”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16.
长恨歌》向当代人展现了唐朝的社会现实,其语言附着了浓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信息。文章以Giles英译《长恨歌》为例,对译文和源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该诗中文化特质词的翻译处理方法和文化缺失的原因,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对源文分析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7.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作品为《长恨歌》,教材赏析短文向学生介绍了关于诗歌主题的三种观点,即“爱情悲剧说”“多重主题说”和“讽喻说”,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多向发散思考,充分体现出编者倡导的解读文学作品要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8.
《长相歌》之“长恨”,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朦胧触及而未深入追问的一种深刻历史遗憾,即一人主宰的封建专制政治和爱情是不能两全的。换言之,帝王的政治角色要求与其人性的自我需求是完全对立并以前压倒后的,从为爱而失政,到失败而复爱遂成为诗歌的结构红线。白居易的遗憾后来发展为苏轼的明确见解。  相似文献   
119.
《长恨歌》艺术魅力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的角度看,《长恨歌》包融了爱情题材发展史上的“色”与“情”,融汇了中唐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白居易是从感性而非理性、从人性而非神性出发,赋予李、杨以人的特性和思考。出现在《长恨歌》中的李、杨跳出了传统爱情描写的窠白,体现出了极大的反传统性。从审美效果看,《长恨歌》作为悲剧范式,它指向多维的命运,并以泛悲剧的形式照见了所有不幸者的灵魂。所以,它具有更大的涵盖性、辐射性和令欣赏群体反省、共鸣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20.
唐代传奇创作对《长恨歌》叙事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认为白居易之《长恨歌》与陈鸿之《长恨歌传》“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是诗、传结合构成传奇的一种体式。这种“以小说为诗”的叙事艺术特色深受唐传奇小说的影响,从而使白居易的《长恨歌》故事情节的创造更富艺术想象力,细节描写更加细腻逼真,使抒情进一步向艺术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