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786篇
科学研究   33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0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谢然 《高中生之友》2013,(10):39-39
1.纵使相逢应不识 尚未分班之前,我和同桌好友就热烈地讨论过分班之后的景况,我跟她的景况。“刚分班的时候还是会粘在一起的吧。”“对啊,还是会一起吃饭,一起回家。”“接着会认识新的朋友,跟他们混在一起。”“然后我们见而就会交换一句‘你最近怎么样?”我最近不错呀。’之类的话吧。”“再接着就会变成看见装作看不见,懒得打招呼。”“陌生人?”“对,陌生人。”  相似文献   
92.
清歌 《大学生》2013,(11):77-77
正在我生活的这个小城,据说两个陌生人之间最多拐三个弯,必有一个共同的熟人,或是共同住过一个小区,或是上过同一间学校。但这个法则对我是不适用的,我在小区住了十几年,没有邻居来往。毕业十几年,没参加过一次同学会。有时  相似文献   
93.
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下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神恶煞。  相似文献   
94.
2018年8月16日,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高端沙龙之"壁垒与对话: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在北京举行,一大批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跨文明对话的语境下,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打破壁垒实现真正"走出去"。会上,来自多伦多大学的沈清松教授用"外推理论"阐释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独到见解,他指出,文化"走向陌生人的心灵包含三个层次:语言外推、实践外推和本体外推"。只有经过这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外推,"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才能"适用于别人,适用于别人的脉络,适用于大众和社会"。  相似文献   
95.
如何与一个你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挑起话头,要视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96.
浪人 《阳光搜索》2005,(6):36-38
巴塞罗那有一条流浪者大街,它的内容没有别的,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在这里卖艺卖物。流浪者大街的东端直通地中海,海边是一个广场,便是大街的尽头。不,应该说是起点,因为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柱高塔,站在塔顶的是大街上全体流浪者的领头统帅哥伦布。  相似文献   
97.
本文讨论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认识问题。文化是一个共享的系统,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帮助每个人回答"我是谁?"这个首要的问题。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所处的文化系统获得的。而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应该认识到,在陌生人身上显现着社会距离、跨界生存、同质与异质的关系、开放与封闭的文化系统。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形成了不同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关怀。  相似文献   
98.
证据意识是人们在面对纠纷或处理争议时自觉收取、保存、运用证据的心理觉悟.目前我国正处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中,证据意识也不例外的也处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本文从一般公民的证据意识出发进行论述.基于对现行三大诉讼法对证据的相关规定和证据意识现状,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影响证据意识的因素,并对增强证据意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
“你永远不要与陌生人交谈,因为他们会伤害你,除非他们是好人。”6岁的小雅郑重其事地“叮嘱”我。“你怎么辨别陌生人是好是坏呢?”我问小雅。  相似文献   
100.
橡皮擦     
我六岁时入上海的觉民小学一年级,好像整个人都变了。我不再是自由自在的"戆囝仔"(家里人这么叫我),而变成用上海话发音的林玉如,学校里的人连名带姓这样叫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