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5篇
  免费   4篇
教育   2017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58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本文根据翔实的 ,包括较多未曾为人使用过的文献材料 ,对陶渊明《述酒》诗若干关键性的疑难诗句作出释证。结论 :一、《述酒》表彰东晋历史功绩 ,批判刘裕代晋册文贬低东晋历史 ;揭露刘裕杀害恭帝的真相及其制造恭帝善终的骗局 ;表示自己是晋之遗民 ,绝不奉刘宋正朔 ;并判断刘宋政权将寿命短暂 ,是渊明在晋宋之际政治态度的鲜明体现。二、渊明《述酒》《夷齐》诗 ,表明其隐居前后两期具有不同意义 ,在晋朝的隐居只是不愿心为形役 ,入宋后的隐居则是不奉刘宋正朔。  相似文献   
952.
1黄庭坚曾说他年青时读陶诗味同嚼蜡,我想这绝非他有意危言耸听。陶诗中既少使人昂奋的刚烈豪气,更没有叫人心醉的蜜意柔情,人们多少有点迟钝的感觉,只能感受有强烈刺激的东西,而对陶渊明那种恬淡的情感却近于麻木。的确,无论是穷是达,是成是败,陶渊明都没有表露出相应的大喜与大悲,见不到他剧烈的心灵骚动。从应世观物的情感态度、内在的心境到诗歌的音调旋律,无不烙下他同一种体验模式的印记:恬静、冲和、节制。这种情感体验的特点就是人们所常言的静穆。陶诗的静穆首先表现在诗人应世观物的情感态度。子不成龙没有什么气恼,期友不至更不可使他烦躁。《停云》的序文称这是一首“思亲友”的诗。一切都准备停当了,只等挚友来共享促席谈心的快乐,但不巧碰上了“时雨蒙蒙”的鬼天气,弄得“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终因“舟车靡  相似文献   
953.
魏鹏 《新读写》2020,(1):55-55
我这辈子,都是向人弯腰的。有时弯腰是表示敬意,有时弯腰是迫于无奈,就如同“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境地。当然,我也是向往陶渊明的,陶先生不为五斗米弯腰,被传为千古佳话。之所以传为千古佳话,是因为一般的人都做不到,或者说,我们大都是俗人,没有几人能够脱俗,没有几人能够像陶先生那样潇洒。自从出了阿Q之后,我们也学会了精神胜利法,有时候我在向那些所谓的公仆们弯腰时,我就在心里自我安慰:弯就弯吧,当我直起腰杆时,他们弯得比我还要到位呢!  相似文献   
954.
    
我们这通常所说的豆,是指黄豆。并且,我们这不像其它地方,将豆种在地里,而是栽在禾田边那蚯蚓样爬来爬去的田坎上。  相似文献   
955.
通过阐释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的思想”与功利意识,对夏元明《略论陶渊明之“志”》一文作答。  相似文献   
956.
陶渊明的诗歌大多渗透着或明或暗的感伤情依,或感伤生不逢时、志不获聘,或感伤盛年难再、白首无成,或感伤知音难遇、欲言无和。这些感伤皆基于深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沉重的历史责任感,乃积极之感伤。陶诗的感伤是社会的大动乱和诗人执著理想的崇高精神境界及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57.
自古以来,菊花就以其独特的品性感染着世人。尤其到了晋代,因了"独爱菊"的陶渊明,从此,菊花便以素洁高雅的外形、坚贞不屈的风骨而备受世人青睐,文人雅士更倾尽笔力引菊入诗文,笔法各异,表现的意趣也很是丰富。小小的一朵菊花,在诗人的笔下可算是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958.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摈弃官场归隐田园的一篇宣言书,其言之纯朴,其情之真切,其志之高洁,历来受人推崇,欧阳修就赞叹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相似文献   
959.
唐代以来,诗的地位重于,诗影响其他体;宋代以后,的地位重于诗,影响诗。“以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运动的副产品。“以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陶渊明摆脱了玄言诗过份“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以诗为诗”而不是“以为诗”。尽管其诗中具有一些散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为诗”。因为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到诗的道路是根本相反的,前是在排除“”的特点,后却是在引进。“以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0.
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二十世纪中国、日本、韩国的陶渊明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