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2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6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隋唐歌舞大曲是隋唐时期在汉代相和大曲及魏晋时期清商大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不仅继承了"大曲"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样式,发展了"大曲"这一歌舞体裁复杂、庞大的结构形式,更融入了大量隋唐时期的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将隋唐歌舞大曲中折射出的种种中国传统文化信息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揭示隋唐歌舞大曲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中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和意义,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2.
从音乐的内容形式和音乐理论思想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隋唐音乐对日本音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本文根据现有史料记载,结合实地考察,论述了历史上晋阳古城主要建筑晋阳宫城的三建三废情况,得出东周晋阳宫城与魏齐、隋唐之晋阳宫城,并非处在同一基址,而后两者的建筑方位则大致相同的结论,并明确了东周晋阳宫和隋唐晋阳宫城的大致位置。  相似文献   
24.
郭宝成 《收藏》2007,(8):72-73
状元是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殿试一甲一名者。中国早在隋唐时期便建立了科举取仕制度。清朝取得政权不久便延续了这一制度,从1646年选拔第一名状元开始,到1904年取最后一名状元时止,在长达259年中,共开科112场,选拔状元114名。第一名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最后一名是河北肃宁的刘春霖。在摘取状元桂冠者中,年龄最大的是江苏宝应人王式丹,59岁;  相似文献   
25.
王绩是唐初诗坛别具风格的诗人,他的诗既与以学南为时尚的虞世南、许敬宗等宫廷诗人异趣,又与魏徵、王珪等贞观史臣有别。他的诗境界高古,风骨凛然,对初唐四杰陈子昂、张九龄等初盛唐诗人的诗文革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绩诗歌艺术的近源是卢思道、薛道衡等由齐入周、再由周入隋的山东诗人,其文化精神的近源则是当时隶属于山东文化体系中的河汾文化。只有认识到王绩诗歌艺术的这一近源,才能解释王绩诗歌相对于南北朝诗歌传统所呈现出来的新变特征的艺术机制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6.
本文针对隋唐服饰开放大度、雍容华贵、兼收并蓄等风格的形成原因,从文化的多元化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纺织业的迅猛发展、频繁的对外经济往来与国力的不断强盛所形成的物质基础;唐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豁达大度和开阔胸襟,所形成的宽松环境基础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27.
李曼丽 《收藏》2007,(9):62-63
十二生肖俑是古代人们用来“压胜”“辟邪”的镇墓明器,在唐宋墓葬中多有随葬。隋唐时期的生肖俑多为陶质,也有个别铁质、石质(图1)、瓷质(图2)的。宋代瓷质的生肖俑(图3)增多。但总体来看,还是以陶质生肖俑为大宗。西安市郊区唐墓出土的一组彩绘十二生肖陶俑(图4),组合完整,造型生动,堪称生肖俑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28.
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之一,其国力之强盛,经济之繁荣,文化之昌盛,对后世历史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古都长安作为隋唐两代的国都,其商业发展得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其中,东、西二市的繁盛与其他交易场所的相继产生是长安商业日趋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东市、西市与其他市场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共同构成了隋唐长安完整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29.
文章从科技档案角度出发,通过科技档案种类和管理工作,见微知著,了解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从而得出结论:科技档案在历史查考和研究中可作为文化的证明,具有极大价值潜能。  相似文献   
30.
侯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9):115-120
佛教崇尚光明,认为佛的身体有种种光明,佛光在佛像中以背光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像背光的宗教内涵与艺术价值都值得深入研究,我国魏晋到隋唐这段时间佛像背光的创作非常发达,通过对其发展演变的整理研究可以管窥佛教的像教意义及我国佛像制作发展的艺术历程。但目前对此尚无成系统的专门论述,选取此阶段有代表性的一些佛像背光进行比较分析,述其流变轨迹,以见其由最初的依据佛经为得福报而造背光,到以背光雕刻来扩大宗教宣传的影响,再到后来成为装饰性的纯艺术作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