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文化理论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汪彦 《新课程研究》2010,(4):185-186
提到散文教学,不少语文教师都觉得这是语文教学中不易驾驭的文体。教授那些随物赋形、感情炽烈、诗意浓郁、文质兼美的散文,只停留在文章的写作技巧、情感抒写方式的分析,或只停留在领悟作家的语言特色、修辞风格的使用上是不够的。但如何教好散文呢?特级教师高万祥说:“追求语文的诗意吧!”  相似文献   
22.
戴望舒的诗论以"诗情"为核心,由此而推导出其诗歌观念具有本质主义倾向。他认为诗情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表现出抑扬顿挫的形态,因此,诗歌创作要随着诗情的抑扬顿挫而随物赋形。  相似文献   
23.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优秀的作家与艺术家,苏轼对文艺创作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多有切身体会,其文艺观点因此往往能切中要害,点出关键,深化前人的相关理论。在艺术观察论中,苏轼分别从实证性、超功利性和事物普遍性的角度作了全面阐释。苏轼所论及的"灵感",是建立在对外物"熟视"的基础上,由外物触发而生的偶然而短暂的强烈创作欲望与创作冲动。苏轼的"成竹在胸"说,则提出了构思过程中"心中视象"的三个特点:完整性、生命性与诗意性。苏轼还提出了"随物赋形"的艺术表现论,意在强调诗意传达时"行止天成"的自然笔致与重"活"重"变"的"活法"观念。在艺术风格方面,苏轼赋予"枯澹"以极高地位,并指出其内涵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从一种张力性的视角拓深了前人对冲淡诗风的认识。  相似文献   
24.
齐松珍 《职业圈》2008,(18):139-140
在中国诗歌史土,苏轼凭着坦荡率真的个性、随缘自适的心态、风流潇洒的气度,开了“自是一家”的新一代词风。文章从剖析苏词特点入手,从词的自身发展和苏轼卓然的人格魅力两方面探求了其词风形成原因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们远离家乡父母,独自来到异乡求学,他们即将面临很多新的开始,而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更要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关爱他们.用儒家的道德思想充斥自己,化作爱心、耐心、细心来感化他们、引导他们,从而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自信、坚定的面对每一天.高校的班主任,应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注重完善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时俱进的改变工作方法,更好的当好这座强梁的疏通作用.  相似文献   
26.
辞赋一词,组词联用,已成为后世对楚辞和汉赋的习惯称谓。东汉文人,多有把楚辞也称为赋。随后亦有沿用辞赋不分的模糊现象,其中不乏名震学界的专家学者。如班固《汉书.艺文志》:屈原赋二十五篇。便是辞赋混淆典例。其实,这是对司马迁辞赋概念表述的一种传统的误读。辞,严格意义上,主要是属于语言的修饰技巧;赋,则是属于文字表述方式的选择。古代军事辞赋在表现形式上,与同期其他赋体特征相型。就内容而言,古代军事辞赋涉及极为丰富,有关军事的话题几乎皆有染指,可以称得上是对古代军事概貌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27.
《文心雕龙·定势》提出的"定势"理论对古代文论的发展影响深远。苏轼提出的"随物赋形"说与"辞达"说就贯彻了"定势",即情之"势"、体之"势"与言之"势"的理论,并予情之"势"一个完美的注脚、为体之"势"注入新的内容、使言之"势"达到一个新高度,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创见。  相似文献   
28.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音,喓喓学草虫之韵。"这就是要求在描写景物时,需抓住景物特征,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描写,力求达到随物赋形、形神毕肖的境界。一.远远近近,形成立体感。描写景物就像画一幅风景画,要选好观察点,按一定顺序写。有的先写全貌,再写部分,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先画轮廓,再突细节。远景给人以全貌,但不细切,近景给人真切,又缺乏立体感,这就要求作者将观察中的距离伸缩。  相似文献   
29.
苏轼创作集评 苏轼自评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文集·自评文》)  相似文献   
30.
在中国诗歌史上,苏轼凭着坦荡卒真的个性、随缘自适的心态、风流潇洒的气度,开了"自是一家"的新一代词风.文章从剖析苏词特点入手,从词的自身发展和苏轼卓然的人格魅力两方面探求了其词风形成原因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