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隐士和熊     
有一个没有亲属的孑然一身的人,独自住在远离城市的荒僻的森林里。虽然隐士的生活在故事里被描摹得天花乱坠,但适宜于离群索居生活的可绝不是寻常的人。无论是处在安乐或是忧患之中,人类的同情总是甜蜜的。  相似文献   
22.
严光的再塑造与宋代隐士典范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重建内在精神信仰依据的社会转型,宋代需要重新建构符合时代隐逸精神要求的、新的隐士典范。由范仲淹提倡开始,确立了以严光为典范的新的隐士范型。有宋一代士大夫,虽然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却对以严光为隐士典范取得普遍共识和认同。而严光这一新的隐士典范的确立,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和参与建构了宋代对于人格、道德、气节不断强调和强化的社会普遍话语。  相似文献   
23.
博客选萃     
编者按:最近,有位自称躬耕津门的图书馆学隐士,借用"游园惊梦"的博客发表了两篇关于图书馆学和青年人怎么做学问的短札,思想睿智、感情深沉、文字老道,引来好评如潮.范并思教授不但在自己的博客上转载,而且称赞道:"喜的是见到了网络图书馆学多年难得一见的精品!这篇博文的思想深度、气量、文笔,在中国图书馆学界堪称一流……如果这封信出自30年前,肖自力写得出;如果这信出自20年前,况能富写得出,如果这封信出自10年前,黄纯元写得出."为了让更多的图书馆人欣赏到这两篇大作,特此转载.  相似文献   
24.
信仰与私利     
一群拜物教徒把一棵树当作圣灵来崇拜。信奉真主的一位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发雷霆,他拿起一把斧头,要去把这棵树砍掉。当他刚一走近这棵树,突然一个魔鬼出现在他面前,挡住了  相似文献   
25.
莫罗那奇特古怪、充满幻想的作品,被认为是既不同于那一时代称作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革新艺术.也不同于艺术院公认的古典主义风格。那装点细腻丰满的画面.对传统神话和圣义.后来都造就了一个行为孤傲的艺术家的莫罗的神话。即使对同时代的人来讲.他也是个奇特的人。时至今日,评论家们也常常给莫罗贴上象征主义画家的标签.而这一标签正是他...  相似文献   
26.
渔翁是中国古代诗歌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形象,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自古以来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不断地被人引用和抒写,因其本身所秉承的恬淡闲适、潇洒旷达等诸多精神内涵而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名士所钟爱,逐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士文化。本文从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渊源,渔父意象的象征意蕴,以及简述剖析解读古代文人"隐逸情结"产生的历史原因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对学习古典文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27.
元末隐士词人是一个活跃在杨维桢、顾瑛身边的词人群体。他们用清丽的词笔记录下易代之际的人世变迁及心路历程。然而,在诗词曲诸体皆备的文体互动下,他们的创作出现了“曲化”现象,这无疑会破坏词的含蓄蕴藉之关,但这也是词曲互相渗透下的必然产物,反而更加显示出元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28.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典故记载了古代隐士们的生活和追求,辩证地认识和评价隐士文化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一定的意义,对于指导今人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9.
种放是宋初的四大隐士之一,他屡次接受朝廷的征召,却又屡屡辞归山林。以种放作为考察对象,对探究宋代隐士形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重要意义。种放隐士身份的确立是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相结合的结果。《宋史·隐逸传》对种放形象的塑造既有刻意的拔高,也有秉笔直书之处,其对种放形象的塑造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给世人展示了一个世外高人与治国能臣相结合的形象,展示了一个"隐"与"仕"相结合的形象,而这种形象的形成是政治与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0.
黎洪国 《现代语文》2007,(5):125-125
学习高中语第二册中《归去来兮辞》一课,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化的一个窗口。[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