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王维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王维描述成一个佛教徒,一个隐士,一个田园山水诗人,并习惯于对王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以及王维同陶渊明,谢灵运等田无山水诗人的传承关系作分析,这种研究有其合理性,但以偏概全,据统计,王维存诗四百多首,田园山水诗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王维诗歌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其中蕴涵的情感也相当复杂,故“佛教徒、隐士,田园山水诗人”还无法概括王维一生及其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情感状态,而从王维与阮籍的关系角度入手可以破解王维研究中的许多迷茫和王维自身及诗歌中表现出的种种矛盾心态,从而揭示王维的“生命本相”。  相似文献   
32.
罗浮山是中国诸多名山中以仙山文化著称者,它的这一文化特色既吸引了各朝隐士隐居游历,同时,部分在罗浮山隐居过的隐士死后亦被神仙化,从中可以窥见隐居处所的地方文化传统对文人隐逸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中国古代隐士按他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功利追求进行区分,可以分为身心俱隐和身隐心不隐两大类型。他们分别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但他们亦有着共同特点;评价他们不应一概而论,隐士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一面。  相似文献   
34.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35.
心即是琴     
围炉品茗,檐下听雨,弈棋抚琴.大概就是我国古代隐士的生活吧。当然,从小泡在书堆里长大的我.一样喜爱这样的生活情趣。自从来到了义乌便更加如此。  相似文献   
36.
众所周知,著名的诺贝尔奖中未设数学奖,所以旨在发掘数学新星的菲尔兹奖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学最高奖.这个奖项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数学家J.C.菲尔兹(Fields)的姓氏命名的.J.C.菲尔兹强烈地主张数学发展应是国际性的,他对数学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对促进北美洲数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去世前立下了遗嘱,把自己留下的遗产加到1924年在多伦多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剩余经费中,由多伦多大学数学系转交给第九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大会将这项奖金(192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结余经费和菲尔兹的遗产)命名为菲尔兹奖.  相似文献   
37.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38.
农夫 《收藏界》2013,(6):148-149
攸州,因攸水而得名,地处湖南省东南部。攸州除了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风光外,又因为境内有一条向西的河流,而极富神秘色彩。我们的祖先认为河流向西,定有灵气。因此,千百年来多少仙客隐士趋之若鹜。早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南齐的司空张巴玉"挂冠请休",携家带眷履洞庭,入湘江,溯攸河而上,来到攸州东部山区归隐修炼。据  相似文献   
39.
陈抟、周敦颐、程颐、谯定、来知德等著名易学大师在巴渝大地的学术活动,使易文化与巴渝文化共生共荣,进而形成巴渝易文化。巴渝易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一种民间易学、隐士易学,而非书斋易学、学者易学、官方易学;(二)以象数易为主体;(三)驳杂多元,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鬼神文化、巫文化相互冲击又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40.
古诗欣赏     
《神州学人》2001,(5):50-50
诗人寻访一位隐士未遇,怅然记下与童子的对话。松树下问隐士的徒弟:“师父哪去了?”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云雾很浓,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