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江淹是南朝著名文学家,对于其生平事迹、诗文系年以及思想观念的探讨,更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文创作的背景、特点以及南朝时期的文人心态。本文主要从江淹的出身、从建安返京的时间、《从建平王游纪南城》的写作时间以及对陶渊明和隐士文学的发现与认知等四方面进行考证分析,以求对江淹的生平以及创作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2.
83.
陶渊明是我国伟大的田园诗人,他开创的田园诗派至今为人们乐道。但关于陶渊明的形象,包括描写他的第一篇诔文《陶征士诔》在内,《宋书》《晋书》《南史》都把他当作一位纯粹的隐士,关于他文学成就的描写则寥寥无几。考证这几篇文章对陶渊明的记载以后,不难发现,造成陶渊明隐者形象的原因除了魏晋隐逸精神的高扬,以及当时文坛盛行的骈俪的文风与陶渊明的文风不一致之外,还有史书撰者个人对陶渊明的定位。  相似文献   
84.
本文运用历史的 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形成周氏散文风格有影响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的考察、分析,认为影响周氏散文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叛徒”与“隐士”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二是中庸调和的基本哲学思想;三是悲观乐生的趣味人生观和美学观及其对散文艺术的独特理解.而问题的核心是他的隐士性格,这是周氏散文风格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85.
沧浪之水因孔子听到"孺子歌"而留名,因屈原流放的事迹和他的《渔父》而获得象征意义,"沧浪·渔父"的组合成为后世文人隐逸意识的文化符号,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它要素,在元代完成了从楚辞中的客体形象,向代表中国文人主体人格精神的象征性艺术形象的转变。汉水流域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86.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这是腊兰,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  相似文献   
87.
田园诗歌与隐士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田园诗歌与隐士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田园诗歌与隐士文化,同时以美国著名诗人史耐德为例,探讨了中国田园诗歌以及隐士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8.
中国古代多元文化并存,尽管有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仍不乏非主流文化的流行。魏晋时期就是非主流的隐士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通过魏晋时期的隐士及其文化创造,我们可知:隐士隐士文化的产生原因种种,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主流文化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并对主流文化产生积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89.
陶渊明在诗文中提及的古人约百位,皆有用意,或藉以咏怀,或有所感叹和寄托,反映陶公的思想感情和人格;引人入胜的是这些古人是多姿多采的,有古代帝王、儒家道家人物、隐士、侠义之士和神话人物等。笔者拟集中探讨当中具代表性的隐士,剖析其在陶渊明诗文世界中的涵义。隐士是与整  相似文献   
90.
士阶层头脑中立功取名的观念根深蒂固。《史记》士形象的描述,倾向于剔除为富贵荣华努力的过程及心态,力图把这种行为精神化。既反映了士的理想人格,宣扬了功成身退的理念之美,又承认士求富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显示了司马迁辩证发展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