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0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去把握俳优的定名。在优——俳优、倡优——俳优的变化过程中阐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了俳优的两大特点:以俳谐娱人为事;以语言、表演见长。文中分析了俳优的语言特点:铺陈、韵语、诙谐、隐语。根据其语言特点又进一步分析了俳优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林街方言中的隐语是隐语的一种,是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意义,其词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指代关系,部分隐语的来源和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语境中产生的同一隐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正是从这些问题着手对林街中的方言隐语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63.
二十世纪前,美国股市都是实体交易,即通过场内股票经纪人喊价来买卖股票的,经纪人在喊价时,往往简单明了,这就形成了股市中的一些特有的股市行话.这些行话有时人们往往很难理解.  相似文献   
64.
李哲 《考试周刊》2009,(42):112-114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研究的基本理论及隐喻分类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大学英语词汇习得和教学的现状,提出将认知隐喻观应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论述了利用隐喻进行词汇教学应采用的具体方法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5.
鱼类的摄食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起始阶段,即发觉和意识到食物的刺激和存在;第二、寻找阶段,即寻找食物的位点,开始趋向食物;第三、摄食阶段,即摄人食物,并判断饵料的适口性和可食性。在每一个阶段,香精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绍兴方言隐语十分丰富,从修辞的角度看,绍兴方言词语型隐语主要可以分为析字、藏词、借代、比喻、委婉、谐音等几类。隐语兼有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双重特质。绍兴方言修辞类构词隐语的生成运用、发展演变与越地民间文化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7.
千古奇书《山海经》,里面到底讲些什么?很难有人说清楚。按照汉代人的观点,《山海经》一书的性质属“形法家”。“形”者能看清形态的物类,如太阳、月亮、星星之类;“法”即法则,事物的变化规律。打破《隋书·经籍志》以来以《山海经》为“地理类”的传统桎梏,还刘秀校定《山海经》为18篇时的原貌,从地上读到天上去,《山海经》基本是一部“天书”。它以宇宙本体论为框架,在观象授时、制定历法、岁时祭祀的过程中产生神话。再从天上对应到地上,“天人相应”(汉代人的观点),比喻万物众生,形成了“闳诞迂夸”(郭璞语)的内容  相似文献   
68.
网络隐语是网络环境的产物,网络受众渴望获得巨大的信息量,求新求异,但也有保护个人隐私的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网络隐语的产生和发展。由于网络的特性,传播群体大多是年轻人,其隐秘性相对弱化,具备旧词新义、创新夸张和媚俗化倾向等特点,它的影响度高,但是流行时间短,旧有隐语很快会被新的隐语取代。  相似文献   
69.
吴少华 《收藏》2001,(3):67-68
古玩,作为一个特殊的行当,自古有它的行话。明朝董其昌写过一本《骨董十三说》,其实“骨董”就是一句行话,它源于江南的一种“骨董羹”、“骨董”为精华的意思。古玩业在各地的形成与发展中,产生了具有各地特色的行话,这些行话是供行业中人员使用的,外人很难听懂。现在随着古玩业的迅速扩大与收藏热的兴起,新的行话又不断出现,越来越丰富。究古玩行话的含义,大致可分三火类,一是暗语切口,二是技术用语,三是生意俗言。  相似文献   
70.
隐语是民族文化生活的语言烙印.文章记录描写了彝族腊鲁话中为数不多的隐语形式,并从食物、民族称谓、动作行为三个方面对隐语作了归纳,认为这些隐语是腊鲁人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与周边族群进行互动并在内部强化语言认同的结果.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加快,这些隐语正逐渐濒危,对其进行抢救性的整理工作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