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篇
  免费   1篇
教育   804篇
科学研究   122篇
各国文化   80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28篇
文化理论   33篇
信息传播   1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王路平先生的《贵州佛教史》在探索源头时不强作解人 ,多费笔墨 ,只把贵州佛教之源上溯至西晋 ,而迳以唐代牛腾作为贵州佛教传播之始 ,表现出其学术严谨性。该书大量利用黔僧史料 ,以及贵州各地方志 ,发掘出许多新鲜内容。在佛教史方面 ,注重法脉相传 ,把贵州佛教与全国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方法上 ,本书史论结合颇佳 ,难能可贵。读一本《贵州佛教史》 ,了解西南一方风俗民情 ,知道多民族社会的形成史 ,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92.
张雅真 《寻根》2021,(1):83-86
一 糕印、饼印、粿印形制各异、工艺精美,是颇为珍贵的民间艺术创作和文化创造.不仅代表着闽台两地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两地的习俗信仰、节庆生活;同时也显现出艺术与生活结合为一体的传统风俗,在福建、台湾等地年节婚庆、敬神祭祖等传统民俗活动中都有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93.
两汉“风俗使”演变及职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风俗使”源于三代周秦时期的采风制度,但至两汉时期,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这种只观风谣的古老制度发生了变化。两汉的“风俗使”除继续其“观风采俗”职能外,还用来考察官吏得失,延登贤俊,存问耆老鳏寡孤独困乏失职之民,而且成了监察地方行政得失的一种重要辅助方式。作为一种受皇帝临时差遣的制度,“风俗使”虽没有形成固定的官职,也没有具体的职掌,但由精通吏治,明达政事,多历显位,具有一定执法水平的朝官吏组成的“风俗使”巡行郡国,在录怨狱、禁苛暴,查吏治得失,赈灾济贫,存问鳏寡,显贤进能,推进教化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弥补了中央行政职能的不足,在加强社会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4.
上博楚竹书《诗论》以较多文字评述了《诗.召南.甘棠》,指出《甘棠》表达了民众敬爱召公并延及其所休憩的甘棠树之情感。《诗论》强调“敬爱其树”、“其报厚矣”,这种对甘棠树的爱护,不仅由于召公曾舍于树下、听男女之讼于树下,从上古风俗的角度考虑,还包含有民众对“甘棠”作为社树的尊崇与爱护。  相似文献   
95.
那些十数亿人一台晚会的神话.那些寒冬腊月的春运路途,都只是中国人过春节的过渡形式,真正盛大的春节还没有来临。  相似文献   
96.
清人的饮食风俗,是清代社会生活风俗体系的基本“元素”与重要构成部分,而清人的饮食结构与方式、百姓的饮食生活、它们的发展与演变,既是体现各历史时期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展示清人社会生活风貌演进变革历程与轨迹的活“窗口”。  相似文献   
97.
杨俊 《云南档案》2003,(5):43-44
提起西双版纳,很多朋友都会联想到她旖旎神奇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热闹刺激的泼水节等等。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有时参观傣家村寨或寺庙时,可能会看到成群结队的傣族群众,敲着锣、打着鼓抬着祭祀用的供品,前往佛寺。还有些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在傣族佛寺和佛塔周围,立着许多竹杆,上面垂下一条条色彩鲜艳、形式各异的幡,幡上拴着崭新的、面值不等的小额人民币,有的还挂着一面小圆镜,紧挨着竹杆底部的是用三根尺把长的竹子扎成的、类似发射塔状的架子,上面插着呈放射状的竹签,竹签上插着纸花、塑料花或夹着人民币,架子底部用…  相似文献   
98.
过年,是中国传统风俗习惯.许多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过年,领略那悠久而神秘的古老化。“洋人”是怎看待中国人过年的?几位今年到阳朔过年的“洋人”向笔谈起在中国过春节的感受。  相似文献   
99.
程玖 《学语文》2002,(1):14-14
说不尽的《呐喊》、《彷徨》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一部大百科全书。进入《呐喊》、《彷徨》的艺术世界,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鲁迅小说中人物命名是形神兼备、妙趣横生,寄旨良远、煞费苦心的。 首先,鲁迅小说中妇女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真实姓名,大多采用丈夫家的姓,或者加上丈夫的排行来称呼。如:杨二嫂(《故乡》),华大妈、夏四奶奶(《药》),邹七嫂、吴妈(《阿Q正传》),单四嫂子(《明天》),鲁四婶、柳妈(《祝福》),灰五婶(《长明灯》)等。或者以丈夫的名字及身份直接称呼,如祥林嫂(《祝福》)、秀才娘子(《阿Q正传》)等。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身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的绞扼与束缚,承受着肉体和灵魂双重摧残的苦痛,特别是在从来不把妇女当人的强大封建夫权力量面前,女人仅仅充当了男人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独立的尊严与价值,甚至连享有一个完整的姓名权都被剥夺。鲁迅透过这小小的女性人物命名,揭露了封建妇女不幸而痛苦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0.
贺年片     
刘善龄 《寻根》2001,(1):92-96
贺年片是一种舶来品,但在西方贺年片传进中国之前,中国已有投柬拜年的风俗。柬通“简”,信札、名帖的通称。作为名帖的柬,又叫名刺,用现代话说就是名片。以名片拜年的风俗直到民国初年还很流行,1928年《申报》上有一篇《三十年来上海阴历年节之变迁》,谈到19、20世纪之交,投柬拜年风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