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4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3295篇
科学研究   485篇
各国文化   35篇
体育   70篇
综合类   766篇
文化理论   125篇
信息传播   1825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394篇
  2022年   414篇
  2021年   428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58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381篇
  2014年   925篇
  2013年   918篇
  2012年   1306篇
  2011年   1450篇
  2010年   1117篇
  2009年   1109篇
  2008年   1024篇
  2007年   886篇
  2006年   635篇
  2005年   637篇
  2004年   744篇
  2003年   697篇
  2002年   696篇
  2001年   612篇
  2000年   320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5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21.
《马藏》收集的文献史料显示,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上海新报》最早报道了起义,《中国教会新报》持续报道了整个事件.1872-1879 年,有关巴黎公社的少量消息仍不时见于几种报刊.到20 世纪初,1902 年4 月出版的《十九世纪欧洲政治史论》第一次把巴黎公社译为"孔米缪政府".在1902-1904 年间的6...  相似文献   
122.
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强调自我主体化与对象客体化,但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义的窠臼,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但是主体间性也面临着无客体底板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视域下教育的“主体—客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的单一主体性、“主—客”二分的局限,同时也克服了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交往无客体底板的局限,实现了对“主体—客体”关系和“主体—主体”关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3.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任何理论只有随着时代的转换而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没有理论创新,科学理论的生命力也会因不能在实践中发展而衰竭,社会实践会因失去理论指导而停滞不前。深入研究理论创新的问题,尤其是系统地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有关问题,是当前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4.
从历史、现实、时代与理论等多重维度,探讨李大钊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增强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5.
中国正迈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加强艺术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文化艺术工作者所肩负的现实课题和时代使命。基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视野,对新时代下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关切的问题进行探究。新发展阶段艺术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艺术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艺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政策保障,艺术学生与艺术教育师资竞争力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发展阶段艺术人才的培养路径: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增加适配性供给;健全艺术人才培养机制,促进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6.
赵岚 《高教论坛》2022,(10):110-113
现代学徒制是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新型教育模式,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院校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在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的合作实践中,因各利益相关方不同的利益诉求而产生利益冲突,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纵深发展。本文剖析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分析工具,探寻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合作困境的成因,进而提出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三点思考,即决策主体的创新、激励机制的创新和价值取向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7.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为我们诠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视域与完整的维度方向。在中国现代化转型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以无产阶级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民是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向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转型根本路线与推进方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向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转型根本路线与推进方案的守正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基因,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作为国际视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特征与中国的历史与实践形成了跨时代契合,助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领导核心与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释放人民群众主体力量,一方面使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转型根本路线与推进方案得到守正创新,另一方面使中国现代化转型进程中民族基因与国际视野得到激活开拓,最终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实现成为可预期的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8.
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不仅要抓好新闻从业者的教育与引导,更要不断强化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是新闻传播教育铸魂育人的基本。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改革,要在史论学习中教育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在中西新闻观源流比较中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新闻事业性质的认同,坚持守正创新;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局思考专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9.
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开始了对《资本论》的研究.《资本论》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少人问津到引起争论再到被用于分析实际问题的早期接受推进过程;《资本论》在中国的早期接受特点鲜明,表现为接受主体多元化,涵盖不同思想基础的群体,但不同主体对《资本论》的态度迥然有别;接受客体多样化,包括原著、诠释性文本、论及性文...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