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0篇
  免费   8篇
教育   5769篇
科学研究   79篇
各国文化   61篇
体育   91篇
综合类   227篇
文化理论   54篇
信息传播   58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431篇
  2011年   652篇
  2010年   523篇
  2009年   523篇
  2008年   609篇
  2007年   430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397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273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本文拟在原有的鲁迅小说研究的基础上,以用语反常这一特殊的语言艺术为切入点,以相关的语言学理论为支撑,对鲁迅小说语言进行了四方面的阐释,即前后相悖、仿词摹拟、袭用反讥和超常搭配。从而揭示出了鲁迅小说语体的这种独异之处既是鲁迅先生高超的思维艺术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其深邃的思想穿透世间纷繁的表象,进而投射到事物的本质上所绽开的绚烂之花。  相似文献   
142.
以往的翻译研究更多的是注重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层面之上的对比,而操控派是从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的宏观视角去探索。文章简要分析了操控派提出的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对鲁迅先生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3.
《朝花夕拾》是具有现实斗争精神的散文集。通过研读所涉篇章,我们对鲁迅的斗争行为作了一次探讨,将其斗争分为正确和错误两种类型。承认鲁迅的斗争并非全部正确,并不影响其伟大的反封建斗士形象,这对发现"真"的鲁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鲁迅《朝花夕拾》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发现鲁迅在斗争中引用敌方的语句是刻意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战斗力量。  相似文献   
144.
鲁迅是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拓荒者,他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爱之神》。1919年4月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他》,这首诗标志着现代爱情诗的成熟与完美,是奠基之作。鲁迅还提倡并保护爱情诗创作,他不仅鼓励、指导"湖畔"诗社年轻的爱情诗人汪静之写爱情诗,而且当封建顽固者攻击、抵制甚至扬言封杀汪静之时,他挺身而出发表反击文章为汪静之辩诬,并当面鼓励汪静之要勇敢地写爱情诗,因为青年有写恋爱诗的权利。年轻的汪静之在处境最困难时受到鲁迅的支持与保护,又积极投入爱情诗写作中去。  相似文献   
145.
鲁迅的译作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问题一直也是他所关注的一大焦点,贯穿于他的创作和翻译生涯,尤其是他翻译文本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标准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大相径庭。在特定时期,鲁迅文学译作中的女性的生存困境,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带来了契机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6.
长期以来,托洛茨基对鲁迅文艺思想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鲁迅对于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的了解,主要来自于《文学与革命》日译本,该书阐述了托洛茨基关于布尔什维克文艺政策的思想。鲁迅不仅从日译本转译了该书第三章,还在自己的杂文和演讲中多次提到书中观点,并表示了赞同的态度。如托洛茨基站在政治家的角度指出,不应给文学家下什么命令;鲁迅则站在文学家的角度多次提出,写文章不能接受别人的命令。在1928年革命文学论战中,《文学与革命》中的一些观点也给了鲁迅精神上的支持。即使托洛茨基已经在权力斗争中失败,鲁迅仍不因人废言,继续表示“我以为他这话(‘不舍利害关系的文章,当在将来另一制度的社会里’)却还是对的”。  相似文献   
147.
鲁迅的《风筝》一文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封建残余的宗法思想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以及作者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但是,《风筝》与鲁迅早在1919年发表的文章《我的兄弟》相比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是对同一素材的书写——都是关于孩提时代破坏小兄弟放风筝的故事。鲁迅对同一主题在几年之内的反复写作,并非偶然,行文之间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他隐秘的情感,即文章构架的兄弟之情是对现实生活中周氏兄弟翻天覆地的手足关系或多或少的影射。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可以从“我”对“小兄弟”的情感变迁窥探到周氏兄弟隐秘的情感变化,从而揭示出鲁迅从“含蓄的爱”到“隐忍的十艮”的曲折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8.
忏悔意识于文学自有其伟大之处,它使作品的主人公有了检视自我心灵的可能,在良知痛苦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中达到了对自我的质疑与批判;同时,忏悔意识源于对存在局限的敏锐直觉,从而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了对存在条件拷问的维度。在鲁迅的文学世界中,忏悔意识集中表现为道德忏悔与形而上忏悔,体现了一位卓越文学家应该有的精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49.
薛勃 《中国研究生》2011,(11):58-60
题记:之所以下笔写此文,是由于之前有某子以孔子、胡适自命向他人灌输自己的思想。后来觉得关于思想还是应该读其书略作了解才可作一番评论,胡适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如果仅仅扛着胡适的大旗做着有利于自己说理的事情,那便肯定是一种误读无疑了。之所以题名为从鲁迅到胡适,大抵是有几分眨鲁扬胡之意在的,原因在于从高中以至大学读鲁迅可谓不少,但是越读越困惑,甚至可以说走向了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但是读胡适却越读越感兴趣,让人神清目爽,怡然自得。当然这个褒贬自是有其争议的,我亦不敢靠着读了两本书便妄自菲薄,这些只是一点个人看法与意见而已,真相如何,有待于探索。  相似文献   
150.
鲁迅作品蕴含着宝贵的民族精神,其闪耀的思想光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发展而走远。如何与时俱进解读鲁迅作品,作者从作品的思想价值、教师学生的自身发展等三方面阐述了个性化解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