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2篇
  免费   8篇
教育   5771篇
科学研究   79篇
各国文化   61篇
体育   91篇
综合类   227篇
文化理论   54篇
信息传播   58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337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431篇
  2011年   652篇
  2010年   523篇
  2009年   523篇
  2008年   609篇
  2007年   430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397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273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8-79
2011年上海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出版了一批专著,取得了丰硕成果。鲁迅研究方面,陈呜树的《鲁迅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荟萃了作者研究鲁迅半个多世纪来主要的学术成果,包括在鲁迅研究界产生广泛影响的《鲁迅小说论稿》、《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鲁迅杂文札记》等3本代表作和若干鲁迅研究论文,集中展示了作者在鲁迅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2.
顾农 《寻根》2010,(1):90-91
<正>鲁迅在杂文《热风·随感录六十二恨恨而死》中写道,对于那些一味愤愤不平、自暴自弃以致"恨恨而死"的人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去黄河几丈  相似文献   
163.
鲁迅曾以小说为武器,尖锐地抨击国民的病态人格和丑陋的国民性,试图唤醒国民的精神。他的小说一开始就站在展示人物整体人性的高度,从文化人格的广角来塑造人物,使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的文化人格塑造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遗憾的是,鲁迅停止了小说创作,致使人格塑造的高峰轰然断裂。  相似文献   
164.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可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鲁迅先生在其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构建起独特多元的三种关系:彰显鲁迅赤子报国之志的“对比”关系,凸显爱国情怀的“对立”关系,表现与藤野先生之间的“互映”关系。以这些“关系”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挖掘文本内容,深化文本意蕴。  相似文献   
165.
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新课标也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文化价值。鲁迅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在教学鲁迅作品时,合理运用民俗文化资源,可以发掘更多样的文本解读视角,丰富文本意蕴,助力深度教学。我们可以结合民俗文化资源开展文本解读,也可结合民俗文化资源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6.
对于鲁迅的文化批评,学界多注意他对于中国传统的批判态度,忽略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长期批评及整体态度。鲁迅在《现代史》中的“变戏法”之喻,包含了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之变的整体判断,揭示出新知识群体在精神上游民化的现实,与其对现代“伪士”的批评有一致之处,但更突出新知识群体知识求新与思想守旧的特征。新知识群体的游民化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知识群体数量激增和士人精神衰落的必然结果,鲁迅将其作为“现代史”的典型症候,反映出其文化批判的总体立场:不是在新/旧、中/西文化之间进行知识选择,更注重知识更新和文化转型中的精神维度。鲁迅对新知识群体游民化的发现,可以增进学界对传统文化多样形态的认知,也警示了单纯追求注重知识更新可能导致新文化内卷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7.
本文以《回忆鲁迅先生》为例,从如何确定学习内容、如何寻求学习方法、如何适时指点引导、如何做好学习成果的交流反馈以及对个体差异的关注等方面来谈谈自己对统编版教材自读课教学的一些实践和探究。  相似文献   
168.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  相似文献   
169.
鲁迅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他始终将自然科学知识作为其战斗武器的一部分,热切关注和认真研究自然科学,并巧妙地用之于文学作品.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在鲁迅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0.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课本里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占有一定的地位。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人们群众喜爱,广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年轻人,下面谈谈我对鲁迅小说的教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