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297篇
科学研究   100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针对现有DNA教具缺陷,分析DNA螺旋结构特征,提出一种DNA双螺旋结构动态演示仪。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形状特殊的零部件,引入特殊的尼龙线配合球头副辅助DNA运动,最终制作出DNA双螺旋结构动态演示仪。经实际授课使用,证明该演示仪能够辅助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2.
A new stem rot disease is found to occur naturally on Arabidopsis plants in greenhouses of Fuzhou, China. In order to identify its pathogen, 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fimgal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plant reinoculation, and ascus and ascospore induction from the sclerotia. The isolate caused typical water-soaked lesions after reinoeulation and produced sclerotia both on Arabidopsis plants and culture medium plates, and the sclerotia could be induced to produce discal apothecia and 8 binucleate ascospores per ascus. These disease symptom and fungal morphology data revealed that the fungu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was the pathogen for Arabidopsis stem rot. To confirm this, we further amplified its large subunit ribosomal DNA (LSU rDNA)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compared the sequence with the known LSU rDNA sequences in GenBan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quence shares the highest identities with the LSU rDNAs of different S. sclerotiorum strains. Taking all these data together, we concluded that the fungus that caused the Arabidopsis stem rot is S.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Arabidopsis is naturally infected by S. sclerotiorum.  相似文献   
53.
通过线性分段将连续性的金融时间序列转化为离散性的字符序列,并基于DNA序列分析法,讨论了此类字符序列的标度特性,以及在金融数据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人类新基因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聚合酶(Polym erase)反式调节蛋白(HBVDNAPTP1)结合蛋白(HBVDNAPTP1BP).[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HBVDNAPTP1BP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与组织表达,以及编码蛋白的化学物理性质与结构特征.[结果]HBVDNAPTP1BP基因染色体定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3区5带1亚带,可在组织中低表达,但在多个组织中无表达.HBVD-NAPTP1BP的相对分子量为11 905.6,理论pI为7.72,不同条件下的消光系数为14 230 M-1cm-1或13 980M-1cm-1(280 nm),在体外哺乳动物网状细胞中的半寿期为30 h,并且无卷曲螺旋区域,但具有3个较强的疏水区域.HBVDNAPTP1BP无特殊二级结构,仅有1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不具有跨膜螺旋结构,无信号肽序列,定位于细胞核中.[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对HBVDNAPTP1BP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乙型肝炎、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55.
DNA序列分析法在金融数据时间序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线性分段将连续性的金融时间序列转化为离散性的字符序列,并基于DNA序列分析法,讨论了此类字符序列的标度特性,以及在金融数据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56.
核酸是重要的生命物质,它的定量分析是生命科学、临床检验及生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近年来脱氧核糖核酸DNA定量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成果,然后从测定原理、特点及试剂等锌方面对各种新方法作了归纳及评述。  相似文献   
57.
5种哺乳动物组织DNA提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娟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4):52-53,80
以大仓鼠、家兔、刺猬等动物新鲜冷冻样品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从不同动物的5种样品组织中提取的全基因组DNA.结果表明:从以上三种动物不同样品组织中均能提取到比较纯净完整的基因组DNA,而且从动物肝脏中提取的全基因组DNA纯度和浓度都优于其它材料,能够更好的适用于继后的分子生物学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8.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原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RFLP是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不同个体基因组DNA后,含同源序列的醇切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可靠性较高、但操作烦琐,信息含量低;染色体原位杂交是利用特异性核酸片段作探针,直接同染色体DNA片段杂交,在染色体上显示特异DNA,准确、直观,但技术非常复杂;PCR是模仿DNA在生物体内的自然复制过程来扩增DNA片段,安全性好,快速易行;RAPD是以人工合成的碱基顺序随机排列的寡核苷酸单链为引物,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产生多态性的RAPD片段,可以检测多个基因位点,但不能识别杂合子位点;AFLP指纹技术是在RFLP与RAPD两种指纹技术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对基因组纯度和反应条件要求较高;DNA芯片技术是一种以杂交测序基本理论为基础的新型生物技术,用于测序、基因表达、疾病诊断等,但造价、探针的密度与纯度还有待完善;小卫星DNA一般与RFLP技术结合以获得小卫星DNA指纹图谱,信息含量高,但它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微卫星DNA既可用作探针获得指纹图谱,也可通过PCR方法进行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但工作量大;ISSR即内部简单重复序列,也是一种新兴的分子标记技术,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多态性。  相似文献   
59.
采用液相复性速率法测定了黄芪根瘤菌新表观群的中心菌株CA8561和JL84与近缘已知根瘤菌属种模式菌株或参比菌株的DNA同源性.结果表明,分离自中国北方地区的部分黄芪根瘤菌菌株形成了独立的新的DNA同源群,结合其它分类技术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这些菌株构成了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60.
Genomic DNA from a clinical isolate ofMycobacterium avium-intracellulare complex was purified and cloned in PBR 322 at the tetracycline resistance site using Bam HI restriction enzyme. A 16 kb cloned fragment was purified, radiolabeled and used as a probe. Genomic DNA isolated from nineteen MAC strains, threeM. tuberculosis strains and oneM. kansasii strain were digested with Eco RI restriction enzyme, Southern blotted and hybridized with the 16 kb cloned and labeled fragment. Twelve MAC strains showed positive hybridization although five strains gave faint signals. Positive hybridization was noted in two out of the threeM. tuberculosis strains, possibly due to shared DNA homology. No signal was received from the singleM. kansasii strain us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